官语化和大剧种——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重点

被引:5
作者
戴和冰 [1 ,2 ]
机构
[1]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
[2] 《戏曲研究》
关键词
官语化; 错用乡语; 戏曲传播; 大剧种; 官话; 非标准音;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122 [文化专题研究];
学科分类号
05 ; 0503 ;
摘要
戏曲是以方言为基础的,但戏曲在传播的过程中却经历了"官语化"和"错用乡语"的过程,这是戏曲不同发展阶段的两种传播方式,"官语化"和"错用乡语"不是某个声腔剧种的特有现象,而是戏曲传播的共性。在语言上,戏曲由方言指向官话的发展越来越明显,官话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因此,对官语化的研究越发显得重要。由于汉语言文长期不一致以及韵书的历史语音传承,使得历史上的官话不能形成标准音,也使得戏曲的"官语化"和"错用乡语"具有相当大的自由度,过于强调方言的重要性容易混淆戏曲学和语言学的学科界线。大剧种的丰富内涵和悠久历史,使得它有更多的内容可供研究,相比之下戏曲遗产保护研究的重点是大剧种,而不是那些尚未走出家门的小剧种。
引用
收藏
页码:18 / 25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再论魏良辅声腔改革——就昆曲语音、昆曲地位答戴和冰先生 [J].
顾聆森 .
艺术百家, 2009, (01) :169-175+193
[2]   论高腔 [J].
路应昆 .
文艺研究, 1996, (04) :60-79
[3]  
地方戏曲音韵研究.[M].戴黎刚[等]著;游汝杰主编;.商务印书馆.2006,
[4]  
方言与中国文化.[M].周振鹤;游汝杰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5]  
汉语方言概要.[M].袁家骅等著;.语文出版社.2001,
[6]  
潘之恒曲话.[M].(明)潘之恒著;汪效倚辑注;.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
[7]  
客座赘语.[M].顾起元撰;谭棣华;陈稼禾点校;.中华书局.1987,
[8]  
旧京遗事.[M].(明)史玄 撰.北京古籍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