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世中期喜马拉雅造山带构造体制的转换

被引:16
作者
王晓先 [1 ]
张进江 [1 ]
刘江 [1 ]
闫淑玉 [1 ,2 ]
王佳敏 [1 ]
机构
[1]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造山带与地壳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关键词
吉隆地区; 淡色花岗岩脉; 锆石La-ICP-MS定年; 藏南拆离系; 南北向裂谷; 构造体制转换;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喜马拉雅造山过程中存在多期构造体制转换,理清各期构造转换的时代和地球动力学成因对研究喜马拉雅造山带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藏南吉隆地区大喜马拉雅发育一复杂变形的淡色花岗岩脉,其现今形态呈轴面北倾的不对称褶皱分布于围岩黑云斜长片麻岩中,构造恢复显示其记录了两期不同构造体制下的变形作用——早期上盘向北的伸展和后期向南的逆冲缩短,暗示了喜马拉雅造山带由南北向伸展向南北向挤压的构造体制转换.锆石La-ICP-MS测年结果显示,淡色花岗岩侵位于21.03~18.7Ma,结合构造分析,吉隆地区喜马拉雅造山带的构造转换发生于18.7Ma之后.吉隆及其他地区藏南拆离系(STDS)和南北向裂谷(NSTR)的测年数据表明,喜马拉雅造山带在19~13Ma处于构造体制转换时期,其构造体制由南北向伸展转换为南北向挤压;该构造体制转换可能受印度-欧亚板块的汇聚速率控制,汇聚速率较快时,发生南北向挤压,表现为逆冲、褶皱和NSTR的发育;汇聚速率较慢时,发生南北向伸展,表现为STDS的伸展滑脱.
引用
收藏
页码:3162 / 3172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 [1] 藏南定结地区早中新世淡色花岗岩的形成机制及其构造动力学意义
    于俊杰
    曾令森
    刘静
    高利娥
    谢克家
    [J]. 岩石学报, 2011, 27 (07) : 1961 - 1972
  • [2] Structure and deformation around the Gyirong basin, north Himalaya, and onset of the south Tibetan detachment system
    Yang XiongYing
    Zhang JinJiang
    Qi GuoWei
    Wang DeChao
    Guo Lei
    Li PengYuan
    Liu Jiang
    [J].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EARTH SCIENCES, 2009, 52 (08): : 1046 - 1058
  • [3] 藏南也拉香波穹隆早渐新世地壳深熔作用及其地质意义
    曾令森
    刘静
    高利娥
    谢克家
    文力
    [J]. 科学通报, 2009, 54 (03) : 373 - 381
  • [4] 北喜马拉雅及藏南伸展构造综述
    张进江
    [J]. 地质通报, 2007, (06) : 639 - 649
  • [5] 喜马拉雅中段哲古拉花岗岩中高压麻粒岩包体及其主岩的40Ar/39Ar年代学研究
    龚俊峰
    季建清
    桑海清
    韩宝福
    李宝龙
    陈建军
    [J]. 岩石学报, 2006, (11) : 2677 - 2686
  • [6] 印度-欧亚侧向碰撞带构造-岩浆演化的动力学背景与过程——以藏东三江地区构造演化为例
    刘俊来
    宋志杰
    曹淑云
    翟云峰
    王安建
    高兰
    修群业
    曹殿华
    [J]. 岩石学报, 2006, (04) : 775 - 786
  • [7] 北喜马拉雅萨迦穹窿中苦堆和萨迦淡色花岗岩的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张宏飞
    N.Harris
    R.Parrish
    张利
    赵志丹
    [J]. 科学通报, 2004, (20) : 2090 - 2094
  • [8] 造山的高原[M]. 地质出版社 , 许志琴等, 2007
  • [9] Metamorphic history of a syn‐convergent orogen‐parallel detachment: The South Tibetan detachment system, Bhutan Himalaya[J] . D. A.KELLETT,D.GRUJIC,C.WARREN,J.COTTLE,R.JAMIESON,T.TENZIN.Journal of Metamorphic Geology . 2010 (8)
  • [10] Early Oligocene partial melting in the Main Central Thrust Zone (Arun valley, eastern Nepal Himalaya)[J] . Chiara Groppo,Daniela Rubatto,Franco Rolfo,Bruno Lombardo.LITHOS . 2010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