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名比较看壮族与泰族由同源走向异流——壮族文化语言学研究系列论文之二

被引:17
作者
潘其旭
机构
[1] 广西社会科学院壮学研究中心
关键词
壮语地名; 泰语地名; 比较研究; 同源异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C955 [民族性、民族心理];
学科分类号
0304 ; 030401 ;
摘要
本文从地理语言学、历史语言学和文化语言学的多向视角 ,对壮语地名与泰语地名的构词方式、命名规律、遣词取向、文化内涵存在的同一性及变异性 ,作了深层次的分析研究。认为 :两者同属“中心词 +修饰词”类型的“齐头式”地名体系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民族性、共时稳定性、历时延续性的地名文化景观。表明壮族和泰族不仅是母语同源 ,而且他们的祖先作为古老稻作民族的岭南越人族群 ,曾经在共同或相近的地域里生息交流 ,历史文化有密切的渊源关系。而其中存在的差异 ,则是自秦汉至唐宋时期 ,他们随着历史演进和分化迁徒的过程中 ,在不同的环境和各自的国度里 ,吸收不同的外来文化因素而变迁演化的结果。这从一个侧面 ,反映了壮族和泰族由“同源”走向“异流”的历程
引用
收藏
页码:38 / 50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壮族百科辞典.[M].潘其旭;覃乃昌主编;壮族百科辞典编纂委员会编;.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
[2]  
方言与中国文化.[M].周振鹤;游汝杰 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3]   从语言上看壮、老、泰的历史文化关系 [J].
潘其旭 ;
通肯 ;
黄英振 ;
黄如猛 ;
布阿莉 .
学术论坛, 1990, (04) :51-64
[4]  
从语言地理学和历史语言学试论亚洲栽培稻的起源和传布.[J].游汝杰.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0,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