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地气温差变化特征及其原因分析

被引:16
作者
朱玲
龚强
王小桃
李倩
徐红
晁华
顾正强
沈历都
蔺娜
机构
[1] 沈阳区域气候中心
关键词
气温; 地表温度; 地气温差; 人工观测; 自动观测;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23 [大气温度];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利用1965—2014年辽宁省54个气象站月平均气温和地表温度观测资料、2003年45个气象站气温与地表温度的人工和自动定时观测资料,分析辽宁省气温、地表温度及地气温差的变化特征,并分析了地气温差变化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1965—2003年辽宁省气温和地表温度相关性较好,均呈显著升高的趋势,地气温差的变化较小;2004年开始气温较前10 a(1994—2003年)差异较小,而地表温度持续升高,地气温差加大,此现象在辽宁省东北部地区冬季最显著。2004年辽宁省气象站全面由人工观测改为自动站观测,积雪天气时人工气象站观测的地面温度为雪面温度,自动气象站观测的地面温度为雪下温度,不同观测方式引起的地面温度差异是导致近10 a(2004—2014年)地表温度持续升高的最主要原因。因此,辽宁省积雪期最长的东北部地区是地气温差加大最显著的区域。可见,观测方式的改变是导致2004—2014年辽宁地区地表温度持续升高和地气温差加大的主要原因。
引用
收藏
页码:71 / 77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   50年来辽宁省地温变化规律及播种期地温预报研究 [J].
陈鹏狮 ;
张玉书 ;
冯锐 ;
于文颖 ;
武晋雯 ;
纪瑞鹏 .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5, 29 (06) :163-168
[2]   1960—2010年中国华北东北地区热量资源时空变化 [J].
张立波 ;
景元书 ;
陈传雷 .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4, 30 (01) :80-87
[3]   IPCC第一工作组第五次评估报告对全球气候变化认知的最新科学要点 [J].
沈永平 ;
王国亚 .
冰川冻土, 2013, 35 (05) :1068-1076
[4]   甘肃民勤自动站与人工站气象观测数据差异分析 [J].
陈英 ;
谢万银 ;
徐彬 .
干旱气象, 2013, 31 (03) :627-632
[5]   1951-2010年中国气温变化分区及其区域特征 [J].
韩翠华 ;
郝志新 ;
郑景云 .
地理科学进展, 2013, 32 (06) :887-896
[6]   2006—2010年下辽河平原地温和土壤热通量变化特征 [J].
蒋正德 ;
孙毅 ;
樊月玲 ;
杨明 ;
郑立臣 .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2, 28 (03) :37-43
[7]   自动站与人工站地温观测数据差异及原因分析 [J].
杨玉霞 ;
代玉田 .
气象水文海洋仪器, 2011, 28 (04) :27-29
[8]   1961—2007年辽宁省积雪变化特征及其与温度、降水的关系 [J].
赵春雨 ;
严晓瑜 ;
李栋梁 ;
王颖 ;
罗勇 .
冰川冻土, 2010, (03) :461-468
[9]   近百年中国气温变化中的不确定性估计 [J].
李庆祥 ;
董文杰 ;
李伟 ;
高小蓉 ;
JONES Phil ;
KENNEDY John ;
PARKER David .
科学通报, 2010, (16) :1544-1554
[10]   地面温度与雪面温度对比 [J].
李凤云 ;
王玉山 ;
吴泽新 ;
刘春红 .
气象科技, 2010, (01) :7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