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甘青地区白垩纪原型盆地分布特征及盆山格局

被引:13
作者
李相博 [1 ]
陈启林 [2 ]
魏伟 [3 ]
左国朝 [4 ]
王琪 [1 ]
孟自芳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
[2]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
[3] 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学院
[4] 甘肃省地质调查院
关键词
蒙甘青地区; 盆地构造; 原型盆地; 白垩纪;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并结合前人资料,对蒙甘青地区白垩纪原型盆地沉积特征及盆山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白垩纪时期,因受北侧西伯利亚板块、东侧太平洋板块和西南印度板块共同影响,研究区由晚侏罗世的挤压和抬升作用进入松弛拉张裂陷阶段,早白垩世盆地沉降中心较侏罗纪向北迁移,发育了以坳陷和断陷为主的8个大小不一的沉积盆地群。晚白垩世本区受西南部印度板块与青藏高原碰撞对接的强烈影响,沉积盆地逐渐消失,此时沉积中心转移到祁连山东部及阿拉善一带,主要发育了2个沉积盆地群。早白垩世为本区烃源岩形成时期,研究该区白垩纪盆山构造发育及原型盆地沉积特征对寻找以白垩系为烃源岩的油气藏具有重要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24 / 30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蒙甘青地区早白垩世原型盆地特征及其对烃源岩分布的控制 [J].
陈启林 ;
周洪瑞 ;
李相博 .
地球科学进展, 2005, (06) :656-663
[2]   蒙甘青宁地区侏罗纪开合盆山构造格局及原型盆地沉积特征 [J].
左国朝 ;
刘义科 ;
李相博 .
地质通报, 2004, (03) :261-271
[3]   青藏高原东北部旋卷(扭)构造变形及其形成地质条件分析──兼评法国地质学家Tapponnier的“走向滑移线场和构造逃逸理论” [J].
李相博 ;
王新民 ;
袁剑英 ;
靳久强 ;
于均民 ;
马龙 .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01, (02) :120-127
[4]   阿尔金盆地群构造类型与演化 [J].
郭召杰 ;
张志诚 .
地质论评, 1998, (04) :357-364
[5]   青藏高原构造演化及隆升的简要评述 [J].
肖序常 ;
王军 .
地质论评, 1998, (04) :372-381
[6]   兴蒙造山带及邻区的构造格局与构造演化 [J].
李双林 ;
欧阳自远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1998, (03) :46-55
[7]   大兴安岭中南段中生代的构造热演化 [J].
邵济安 ;
张履桥 ;
牟保磊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8, (03) :193-200
[8]   苏红图—银根盆地白垩纪沉积相与构造环境 [J].
李文厚,周立发 .
地质科学, 1997, (03) :387-396
[9]   甘肃省的白垩系附视频 [J].
宋杰己 .
甘肃地质学报, 1993, (S1) :1-49+134
[10]   西北地区陆相侏罗—白垩纪地层 [J].
齐骅 .
西北地质科学, 1984, (07) :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