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东北部旋卷(扭)构造变形及其形成地质条件分析──兼评法国地质学家Tapponnier的“走向滑移线场和构造逃逸理论”

被引:12
作者
李相博
王新民
袁剑英
靳久强
于均民
马龙
机构
[1]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西北分院!甘肃兰州
[2]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北京
[3] 中国石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遥感; 旋卷(扭)构造; 形成机制;
D O I
10.16539/j.ddgzyckx.2001.02.002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遥感技术,在青藏高原东北部发现了祁连山西段旋卷构造、柴北缘赛什腾山旋卷构造、柴达木西南祁漫塔格山弧形扭动构造及祁连东部大型旋卷构造等四个旋卷 (扭 )构造。分析了这些旋卷 (扭 )构造形成的地质条件与地球动力学过程,认为这一重要发现不但对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而且对进行资源预测还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本文还指出 Tapponnier的“走向滑移线场和构造逃逸理论”存在两点明显不足,我们的发现及研究是对该理论的补充和完善。
引用
收藏
页码:120 / 127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青藏高原多向碰撞─揳入隆升地球动力学模式 [J].
蔡学林 ;
曹家敏 ;
刘援朝 ;
魏显贵 .
地学前缘, 1999, (03) :181-189
[2]   青藏高原的形成与隆升 [J].
潘裕生 .
地学前缘, 1999, (03) :153-160+162
[3]   大陆俯冲作用及青藏高原周缘造山带的崛起 [J].
许志琴 ;
杨经绥 ;
姜枚 ;
李海兵 .
地学前缘, 1999, (03) :139-151
[4]   青藏高原隆升研究新进展综述 [J].
王成善 ;
丁学林 .
地球科学进展, 1998, (06) :3-5
[5]   扭动构造与油气聚集 [J].
王红漫 ;
温志新 ;
梁运基 ;
余梦珍 ;
刘来民 .
河南石油, 1998, (03) :5-9+59
[6]   青藏高原岩石圈结构、隆升机制及对大陆变形影响 [J].
肖序常 ;
李廷栋 .
地质论评, 1998, (01) :112-112
[7]   青藏高原的隆起过程及其机制探讨 [J].
钟大赉 ;
丁林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6, (04) :289-295
[8]   青藏高原隆升的过程和机制 [J].
李廷栋 .
地球学报, 1995, (01) :1-9
[9]   胶东地区旋扭构造的遥感探测 [J].
平仲良 .
环境遥感, 1994, (03) :223-227
[10]   陇西旋卷构造及其与地震的关系 [J].
李龙海 .
西北地震学报, 1983, (01) :7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