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植被垂直带与气候因子的空间关系

被引:24
作者
许娟 [1 ]
张百平 [2 ]
谭靖 [2 ,3 ]
孙然好 [4 ]
姚永慧 [2 ]
机构
[1] 不详
[2] 农业部农业环境与气候变化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3] 不详
[4]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5]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6]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7] 不详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垂直带谱; 分布; 气候;
D O I
10.16089/j.cnki.1008-2786.2009.06.007
中图分类号
P461 [气候的形成和影响气候的因素];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集成了青藏高原气候区149个山地植被垂直带数据,利用国家基本气象台站自建站以来到2001年的地面观测日气象数据,计算了地面的温暖(WI)、寒冷(CI)、湿润(MI)、吉良龙夫(Kira)干湿指数、干燥度(Idm)等水热指数,运用GIS的空间分析模块,模拟了青藏高原水热条件的空间分布形势,探讨山地植被垂直带谱分布规律与制约因子的定量指标。结果表明:在高原的东北部、西北边缘,以荒漠、荒漠草原、山地森林、山地草原、灌丛、草甸为组合的半干旱、干旱结构向高原腹地以高寒草原、高山草甸、荒漠带组合的高寒干旱带谱结构的变化;东南、南部边缘,以温暖湿润为特征的以森林带为优势带谱组合结构逐渐向寒冷的高原中心变化;高原的地势效应,致使的水热形势呈现从中央向边缘变化的趋势是致使青藏高原植被垂直带谱分布的重要原因。
引用
收藏
页码:663 / 670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9 条
[1]   青藏高原环境变化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及其适应对策 [J].
姚檀栋 ;
朱立平 .
地球科学进展, 2006, (05) :459-464
[2]   中国山地垂直带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J].
张百平 ;
谭娅 ;
武红智 .
地球信息科学, 2005, (01) :20-24
[3]   中国山地垂直带信息图谱的探讨 [J].
张百平 ;
周成虎 ;
陈述彭 .
地理学报, 2003, (02) :163-171
[4]   数字山地垂直带谱及其体系的探索 [J].
张百平 ;
姚永慧 ;
莫申国 ;
谭娅 .
山地学报, 2002, (06) :660-665
[5]   河西山地绿洲荒漠植物群落种群多样性研究Ⅰ生态地理及植物群落的基本特征 [J].
王国宏 ;
任继周 ;
张自和 .
草业学报, 2001, (01) :1-12
[6]   都江堰地区──横断山北段生物多样性交汇、分化和存留的枢纽地段 [J].
陈昌笃 .
生态学报, 2000, (01) :29-35
[7]   青藏高原垂直自然带结构类型研究 [J].
郑远长 .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1997, (02) :43-52
[8]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层带 [J].
王秀红 .
山地研究 , 1997, (02) :67-72
[9]   青藏高原东南部自然带垂直分布的数学模型及生态学研究 [J].
郑远长 ;
王美娟 ;
吴正方 .
自然资源学报, 1996, (03) :249-255
[10]   东亚地区森林植被带的三维空间分布 [J].
方精云 .
地理学报, 1995,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