莺歌海盆地变密度流和喷溢流沉积及其油气勘探意义

被引:5
作者
徐强
何汉漪
吕明
潘懋
姜烨
机构
[1] 中海石油研究中心
[2]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
[3] 北京大学
关键词
变密度流; 喷溢流; 莺歌海盆地; 油气勘探意义;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4.4 [];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通过详细的沉积学研究,在莺歌海盆地中央泥拱带及其向盆地边缘的过渡区发现了特征的变密度流和喷溢流沉积。区内变密度流和喷溢流沉积的沉积环境为半深海,主要表现为浊流和快速沉积的滑塌变形沉积体。变密度流沉积为灰色中—细砾岩,岩石以颗粒支撑,具有特征的正、反粒序层理,厚度大致在6~10 cm,粒度变化范围0.3~0.5 cm、0.7~0.8 cm,岩层顶面呈不规则波状。喷溢流沉积主要为陆源碎屑岩,是浅水沉积物在海平面震荡中,随着海水事件性地向盆地喷溢而进入到邻近深水盆地的沉积;沉积物呈条带状、透镜状产出,主要为黄灰色中—细砂岩,发育透镜砂和深灰色纹理,水平层理特别是透镜层理中无构造和结构,常因泄水而发生变形,这些条带和透镜体的底部基本没有侵蚀面与内波沉积物区别。莺歌海盆地变密度流和喷溢流沉积发育部位适中,大都处于盆地中央泥拱带—斜坡的过渡带,导致在深水泥质岩体系中发育大套砂质沉积,形成了良好的生、储、盖组合,是莺歌海盆地今后地层-岩性圈闭非常重要的勘探目标。
引用
收藏
页码:217 / 224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内波、内潮汐沉积——一个潜在的油气勘探新领域 [J].
杨丽君 ;
张崇刚 .
中国石油勘探, 2001, (02) :32-35
[2]   南海北部孤立子内波的一些特征和演 [J].
蔡树群 ;
甘子钧 ;
龙小敏 ;
不详 .
科学通报 , 2001, (15) :1245-1250
[3]  
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盆地分析与油气聚集[M]. 科学出版社 , 龚再升等著, 1997
[4]   雅鲁藏布中新生代深水沉积盆地形成和演化(Ⅰ)——喜马拉雅造山带沉积特征及演化 [J].
刘宝珺 ;
余光明 ;
徐强 ;
G.Einsele ;
W.Frisch ;
刘光华 ;
J.Wendt ;
A.Wetzel ;
L.Ratschbacher ;
H.P.Luterbacher .
岩相古地理, 1993, (01) :32-49
[5]   对LT33-1岩性体综合解释结果的分析与思考 [J].
陈志宏 .
中国海上油气地质., 2003, (06) :39-45
[6]   转换—伸展盆地──莺歌海的演化 [J].
孙家振,李兰斌,杨士恭,张启明 .
地球科学, 1995, (03) :243-249
[7]   碳酸盐台地高水位溢流沉积研究 [J].
刘贻军 ;
邹艳荣 .
黑龙江矿业学院学报, 1998, (02) :13-17
[8]   关于南沙海域内波与细结构研究 [J].
方欣华 ;
吴巍 ;
仇德忠 .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 (04) :537-542
[9]   深水牵引流沉积特征及研究现状 [J].
刘丽军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99, (04) :369-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