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类型煤系烃源岩对油气藏形成的作用

被引:21
作者
秦建中
李志明
张志荣
机构
[1] 中国石化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实验地质研究所
关键词
煤系; 烃源岩; 油气藏形成; 油源对比;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以冀中坳陷东北部石炭二叠系和柴达木盆地北缘侏罗系主体煤系烃源岩为实例,运用油气地球化学新技术、新方法,在系统分析和总结大量烃源岩及油气样品(6629块/次)分析数据的基础上,根据油气源对比、不同类型烃源岩的综合评价和生烃量计算结果,确认冀中苏桥油气田的凝析油或轻质油主要是C2b—P1s含壳质组煤和炭质泥岩二次生排的油气;而柴北缘冷湖油田的原油主要来自J1浅湖—半深湖相泥岩,生排油气量也以湖相泥岩所生油气为主。煤系中的暗色泥岩、炭质泥岩和煤的有机质类型及显微组分随沉积相或亚相的变化而不同,生烃能力差别很大,滨海(湖)沼泽煤及炭质泥岩生烃能力多好于泥岩,而较深水—浅水湖(或海)沼泽泥岩生烃能力多优于煤。图5表7参16
引用
收藏
页码:131 / 136+141 +141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中新生代地层油气生成与资源评价.[M].王玉华等著;.科学出版社.2004,
[2]  
华北地区煤系烃源层油气生成·运移·评价.[M].秦建中等著;.科学出版社.2000,
[3]  
中国煤成大中型气田地质基础和主控因素.[M].戴金星等著;.石油工业出版社.2000,
[4]  
中国煤岩学.[M].韩德馨等著;.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6,
[5]   煤层气基础理论、聚集规律及开采技术方法进展 [J].
王红岩 ;
李景明 ;
刘洪林 ;
李贵中 ;
李隽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4, (06) :14-16
[6]   冀中坳陷富油凹陷勘探现状及勘探思路 [J].
易士威 ;
王权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4, (03) :82-85
[7]   冀中坳陷文安斜坡古生界成藏史分析 [J].
孟元林 ;
李臣 ;
殷秀兰 ;
杨辉 ;
冯文彦 ;
齐金成 ;
曲爱英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4, (02) :43-45
[8]   中国煤层气可利用经济储量预测与发展前景 [J].
王红岩 ;
张建博 ;
刘洪林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3, (01) :15-17
[9]   煤系泥岩和煤岩生成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 [J].
赵孟军 ;
肖中尧 ;
彭燕 ;
李梅 .
石油勘探与开发, 1998, (05) :24-26+3+10
[10]   中国西北地区侏罗纪煤系油气形成(之三) [J].
陈建平 ;
赵文智 ;
秦勇 ;
罗平 ;
孟繁有 ;
赵长毅 ;
杨福忠 ;
朱兴珊 .
石油勘探与开发, 1998, (05)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