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典型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碳分布特征的研究

被引:20
作者
党亚爱 [1 ]
李世清 [1 ]
王国栋 [2 ]
邵明安 [3 ]
机构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理学院
[3]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关键词
土壤; 微生物碳; 剖面分布; 黄土高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3.6 [土壤成分];
学科分类号
0903 ; 090301 ;
摘要
以阐明黄土高原典型区域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和储量及微生物碳(Mc)含量随土壤类型、土层和土地利用方式变异规律为目的,研究了从北向南依次分布的干润砂质新成土(神木)、黄土正常新成土(延安)和土垫旱耕人为土(杨凌)等典型土壤的SOC含量和储量及Mc含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土壤类型、不同土层SOC和Mc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同一土壤类型SOC和Mc含量在0~60cm随土层深度增加下降很明显,60~120cm土层有轻微下降,120cm土层以下低而稳定,同层次土壤从南到北,SOC、Mc和SOC储量含量显著下降,均以土垫旱耕人为土最高,黄土正常新成土次之,干润砂质新成土最低,且差异显著(P<0.05);0~200cm土层SOC总储量也沿土垫旱耕人为土(102.23±30.12t/hm2)、黄土正常新成土(67.78±9.23t/hm2)、干润砂质新成土(27.07±4.59t/hm2)依次下降;土垫旱耕人为土、黄土正常新成土和干润砂质新成土在100~200cm土层SOC累积量分别是0~100cm土层的65%、74%和58%,因此在研究黄土高原SOC贮量时必需考虑深层贮量的贡献。Mc随土壤类型的变化趋势与SOC基本相同,与SOC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土壤Mc/SOC比值范围为0.005~0.05,土地利用仅对干润砂质新成土和土垫旱耕人为土SOC含量和储量影响显著(P>0.05),但对3种土壤Mc和Mc/SOC比值均产生显著影响;与农田土壤相比,草地土壤Mc和Mc/SOC比值均明显增加,这一结果说明用Mc和Mc/SOC比值更能有效反映土壤质量的变化。
引用
收藏
页码:936 / 945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黄土高原小流域土壤总碳分布与储量研究 [J].
贾宇平 ;
马义娟 .
水土保持通报, 2005, (05) :21-23+27
[2]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苜蓿茬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J].
马效国 ;
樊丽琴 ;
陆妮 ;
沈禹颖 .
草业科学, 2005, (10) :13-17
[3]   潮棕壤不同利用方式有机碳剖面分布及碳储量 [J].
姜勇 ;
张玉革 ;
梁文举 ;
闻大中 .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03) :544-550
[4]   半干旱农田生态系统作物根系和施肥对土壤微生物体氮的影响 [J].
李世清 ;
李生秀 ;
邵明安 ;
张兴昌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4, (06) :613-619
[5]   贡嘎山东坡土壤有机质及氮素分布特征 [J].
王琳 ;
欧阳华 ;
周才平 ;
张锋 ;
白军红 ;
彭奎 .
地理学报, 2004, (06) :1012-1019
[6]   土壤微生物体氮的季节性变化及其与土壤水分和温度的关系 [J].
李世清 ;
任书杰 ;
李生秀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4, (01) :18-23
[7]   霍林河流域湿地土壤碳氮空间分布特征及生态效应 [J].
白军红 ;
邓伟 ;
朱颜明 ;
栾兆擎 ;
张玉霞 .
应用生态学报, 2003, (09) :1494-1498
[8]   蒙古高原草原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特征 [J].
李香真 ;
曲秋皓 .
土壤学报, 2002, (01) :91-98
[9]   中国土壤有机碳库及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J].
王绍强 ;
周成虎 ;
李克让 ;
朱松丽 ;
黄方红 .
地理学报, 2000, (05) :533-544
[10]   红壤不同利用方式下的微生物量研究 [J].
陈国潮 ;
何振立 .
土壤通报, 1998, (06) :3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