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网络公共参与的行为逻辑探究

被引:10
作者
金太军 [1 ]
杨书房 [2 ]
王军洋 [3 ]
机构
[1] 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
[2] 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3]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关键词
网络公共参与; 网络群体; 事件关联; 行为理性; 体制化;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621.5 [公民权利与义务];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在现实政治表达渠道不畅与虚拟参与成本较低的联合作用下,网络成为公民实现公共参与的现实选择,而网络公共参与在改进参与条件的同时,其"事件性"参与特征所形成的"爆炸性"增量对网络社会运行形成了相当的压力。因此,网络社会的稳定在相当程度上依赖于对"爆炸性"参与的有效调节,而调节的有效性则以对网络公共参与群体的行为模式的了解为基础。与现实社会不同的是,网络社会参与最明显的两个特征在于参与的匿名性和广泛性,前者导致网民因缺少现实社会中的规则约束而倾向于忽视责任,在此基础上参与者的道德理性就显得格外重要,而后者的价值在于保证事件的影响范围及其关涉群体与现实社会有较强的同构性和代表性。基于此二者特征,网络公共参与群体的行为模式可大致划分为高理性低关联、高理性高关联、低理性低关联、低理性高关联四类。作为参与行为的目标,理性化将是网络公共参与的最终发展方向,只不过是在事件高相关还是事件非相关的不同情况下,在文化应对与制度应对问题上有所侧重而已。
引用
收藏
页码:156 / 164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论公共危机中谣言的生存逻辑——一个关于谣言的分析框架 [J].
赵军锋 ;
金太军 .
江苏社会科学 , 2013, (01) :130-135
[2]   压力维稳的官博解构及其发展 [J].
杨书房 ;
王军洋 .
湖北社会科学, 2012, (03) :33-36
[3]   政府应对网络空间的舆论危机及其治理 [J].
张勤 ;
梁馨予 .
中国行政管理, 2011, (03) :46-49
[4]   网络空间草根政治运动及其公共治理 [J].
谢金林 .
公共管理学报, 2011, 8 (01) :35-43+124
[5]   电子政务:实践错位及其化解 [J].
金太军 .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0, 50 (05) :50-52+54
[6]   论制度的有效性——人们何以遵守规则 [J].
褚松燕 .
天津社会科学, 2010, (04) :65-69
[7]  
经济、社会变迁与国家重建:改革以来的中国[J]. 马骏.公共行政评论. 2010(01)
[8]   权利与权力的博弈均衡 [J].
王成礼 .
天津社会科学, 2009, (02) :70-72
[9]   农民维权与底层政治 [J].
于建嵘 .
东南学术, 2008, (03) :12-15
[10]   群体性突发事件及其治理——社会风险与公共危机综合分析框架下的再考量 [J].
童星 ;
张海波 .
学术界, 2008, (02) :3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