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稻抗白叶枯病的遗传机制

被引:15
作者
王建设
朱立宏
张红生
盖钧镒
机构
[1]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北京 ,南京农业大学!江苏南京 ,南京农业大学!江苏南京 ,南京农业大学!江苏南京
关键词
杂交稻; 白叶枯病; 抗性遗传机理;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435.1 [禾谷类作物病虫害];
学科分类号
090401 ; 090402 ;
摘要
8种不同胞质类型的不育系及其保持系与9个恢复系按P×Q交配设计分别配制不育系杂种 和保持系杂种,接种白叶枯病(Xoo)“强”致病力菌系ZHE-173和“弱”致病力菌系KS-6-6,研究杂交稻 抗白叶枯病的遗传机制。结果表明:(1)不育系或保持系、恢复系以及不育系或保持系与恢复系间的 互作对不育系杂种或保持系杂种抗性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2)不育系杂种或保持系杂种与其不 育系、保持系及中亲值的抗性相关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3)杂交稻抗性相对优势受亲本配组类 型影响,存在正、负向部分显性和正、负向超显性,但以正向部分显性为主;(4)杂交稻抗性由核基因 控制而与胞质基因无关。说明提高杂交稻抗性水平和抗性持久性的关键是向“三系”同步转移抗性强、 抗谱广、配组表现稳定的显性或隐性主效抗病基因以及累加微效抗病基因。
引用
收藏
页码:1 / 8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我国水稻白叶枯病抗性遗传的评价和利用 [J].
章琦 .
中国农业科学, 1991, (03) :26-36
[2]   杂交粳稻不育细胞质遗传效应的研究 [J].
王才林 ;
汤玉庚 .
作物学报, 1990, (04) :335-341
[3]   我国杂交水稻雄性不育细胞质研究的进展 [J].
盛孝邦 ;
李泽炳 .
中国农业科学, 1986, (06) :12-16
[4]   杂交水稻对白叶枯病抗性的遗传分析 [J].
路文如 ;
沈锦骅 .
作物学报, 1984, (04) :245-255
[5]   水稻白叶枯病抗性遗传研究 [J].
高山林 ;
朱立宏 .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1982, (01) :22-35
[6]   水稻白叶枯病细菌致病性的变异 [J].
方中达 ;
许志纲 ;
过崇俭 ;
陈毓苓 ;
邓秀蓉 ;
李慧松 ;
朱玲玫 .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1981, (01) :2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