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社会抗争研究:基于抗争性质、动因与治理的分析

被引:15
作者
孙培军
机构
[1]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关键词
中国; 社会抗争; 性质; 动因; 治理;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61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问题];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当前中国的社会抗争有其必然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成因,在性质上是基于利益博弈的底层抗争,具有内在结构和正反功能。社会抗争的生发原因和动力机制是抗争政治研究的重点。学界在借鉴西方概念和范式的基础上,进行了诸多本土化的理论尝试和经验解读,适应了中国社会抗争的复杂性、多变性和特殊性。以上两个方面的最终落脚点是社会抗争的治理,使抗争达到有序化、有益化的效果。为此,要在治理的理念、主体和内容上进行总结和反思,尤其在当前中国的党、国家和社会关系下,必须探求中国共产党与社会抗争之间的关联,建构以政党为中心、国家和社会多元共治的治理社会抗争的政治逻辑。
引用
收藏
页码:57 / 65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40 条
[11]  
抗争性政治.[M].于建嵘; 著.人民出版社.2010,
[12]  
抗争政治.[M].(美) 蒂利 (Tilly;C.) ; (美) 塔罗 (Tarrow;S.) ; 著.译林出版社.2010,
[13]  
东亚社会运动.[M].李文等; 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14]  
嵌入、整合与政党权威的重塑.[M].罗峰; 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15]  
中国群体性突发事件成因及对策.[M].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 编.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9,
[16]  
预防与处置群体性事件党政干部读本.[M].《预防与处置群体性事件党政干部读本》编写组; 编.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
[17]  
社会抗争与民主转型.[M].谢岳; 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18]  
社区网络与集体行动.[M].曾鹏; 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19]  
欧洲的抗争与民主.[M].(美) 蒂利; 著.格致出版社.2008,
[20]  
被治理者的政治.[M].(印) 查特杰; 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