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肥基追比对淮北地区超高产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43
作者
杜世州 [1 ,2 ]
曹承富 [1 ,2 ]
张耀兰 [1 ,2 ]
赵竹 [1 ,2 ]
乔玉强 [1 ,2 ]
刘永华 [3 ]
张四华 [3 ]
机构
[1] 不详
[2] 安徽省农科院作物所
[3] 不详
[4] 安徽省农作物品质改良重点实验室
[5] 安徽省蒙城县农技推广中心
[6] 不详
关键词
小麦; 氮肥运筹; 产量; 品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2.1 [小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为探讨淮北地区小麦超高产栽培适宜的氮素运筹技术,在2006-2008年,以强筋小麦济麦20、烟农19和中筋小麦皖麦50为材料,在超高产(公顷产量9 000 kg以上)栽培条件下,研究了氮素不同基追比例对小麦产量、品质及植株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每公顷施纯氮307.5~322.5 kg(其中化肥氮270 kg)、基追比例10∶0~4∶6范围内,济麦20、烟农19和皖麦50的籽粒产量、穗粒数、千粒重均随拔节期追氮比例的增大而递增,并与此期追氮比例呈极显著简单直线正相关或二次曲线相关;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等品质指标均随拔节期追氮比例增加而提高。烟农19和皖麦50的植株体内含氮量随生育进程而渐降,分蘖期最高,成熟期降至最低。以上结果说明,淮北地区小麦实现超高产栽培的氮素运筹方式以氮肥总量的40%50%基施5、0%60%拔节期追施为宜,传统的氮素"一炮轰"运筹方式难以达到9 000 kg/ha的超高产水平。
引用
收藏
页码:1027 / 1033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施肥对砂姜黑土基础肥力及强筋小麦产量、品质的影响 [J].
曹承富 ;
孔令聪 ;
张存岭 ;
赵斌 ;
赵竹 ;
张耀兰 ;
杜世州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8, (05) :1073-1077
[2]   追氮时期对强筋小麦产量、品质及其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 [J].
李姗姗 ;
赵广才 ;
常旭虹 ;
刘利华 ;
杨玉双 ;
丰明 .
麦类作物学报, 2008, (03) :461-465
[3]   氮肥运筹对小麦产量及品质的效应研究 [J].
尹建义 ;
董全才 ;
易杰忠 ;
姜春英 .
作物杂志, 2006, (03) :64-66
[4]   不同冬小麦品种氮素吸收运转特性及其与子粒蛋白质含量的关系 [J].
王小燕 ;
于振文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6, (03) :301-306
[5]   不同施氮方式对强筋小麦群体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J].
朱统泉 ;
袁永刚 ;
曹建成 ;
赵立尚 ;
蔡春荣 ;
李栋业 .
麦类作物学报, 2006, (01) :150-152
[6]   不同施氮量和底追比例对强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J].
赵淑章 ;
季书勤 ;
王绍中 ;
吕凤荣 ;
郭冠军 .
河南农业科学, 2004, (07) :57-59
[7]   氮肥不同底追比例对强筋小麦籽粒品质和产量的影响 [J].
蒋家慧 ;
韩伟 ;
衣先众 ;
林文彬 ;
赵美华 .
莱阳农学院学报, 2003, (02) :101-103
[8]   氮肥施用时期与比例对超高产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J].
姜丽娜 ;
邵云 ;
金毓翠 ;
李春喜 ;
不详 .
麦类作物学报 , 2002, (02) :70-73
[9]   氮素供应对不同类型小麦品种籽粒产量和品质性状的影响 [J].
黄正来 ;
姚大年 ;
马传喜 ;
吴晓华 .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1999, (04) :414-418
[10]   氮肥分配比例对小麦产量及群体质量的影响 [J].
苗艳芳 ;
常爱芬 ;
张会民 ;
陈明灿 ;
牛建斌 ;
李建有 .
麦类作物学报, 1999, (04) :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