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BEX试验期间淮河流域陆面过程特征的初步分析

被引:9
作者
林朝晖
杨小松
郭裕福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LASG,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LASG,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LASG北京,北京,北京
关键词
淮河流域; 陆面过程; 土壤含水量; 感热与潜热通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68.0 [统计方法、整理方法];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通过分析淮河流域能量与水份循环试验(HUBEX)1998~1999年巡回通量观测资料,发现在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对于地表能量平衡而言潜热和感热通量在大多情况下是同等重要的,对于旱地和水田潜热甚至更主要,这与干旱、半干旱地区感热占主导地位完全不同.在晴空条件下,各层土壤温度均表现出一定的日变化特征,且其变化幅度随深度递减,在60cm深处温度日变化已减弱到1°C以下.另外60cm深度也是土壤含水量变化的转折点,因此在该区域可近似把60cm深度作为临界层.同时该流域土壤含水量的垂直廓线随天气背景和土壤类型的不同而不同,且在蒋集站6月份明显存在最大土壤含水量层.
引用
收藏
页码:30 / 36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中国东部土壤湿度和区域气候变化的关系及一个土壤湿度反演模式的建立. 马柱国.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 1999
[2]   青藏公路沿线土壤的冻融过程及水热分布特征 [J].
杨梅学 ;
姚檀栋 ;
勾晓华 .
自然科学进展, 2000, (05) :61-68
[3]   一个改进的陆面过程模式及其模拟试验研究第二部分:陆面过程模式与区域气候模式的耦合模拟试验 [J].
丁一汇 ;
张晶 ;
赵宗慈 .
气象学报, 1998, (04) :2-17
[4]  
Simulation of the Asian Monsoon by IAP AGCM Coupled with an Advanced Land Surface Model(IAP94)[J]. 曾庆存,戴永久,薛峰.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1998(01)
[5]  
Simulation of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by Using an Improved AGCM[J]. 林朝辉,曾庆存.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1997(04)
[6]   远离绿洲的沙漠近地面观测实验 [J].
佴抗 ;
胡隐樵 ;
不详 .
高原气象 , 1994, (03) :59-67
[7]  
淮河流域能量与水分循环研究[M]. 气象出版社 , 赵柏林,丁一汇主编, 1999
[8]  
Sensitivity of the IAP two-level AGCM to surface albedo variations[J] . Z. -H. Lin,Q. -C. Zeng,Bing Ouyang. &nbspTheoretical and Applied Climatology . 1996 (1)
[9]  
Analysis of energy/water flux data in HUBEX-IOP. Tanaka, K. et al. Proceedings of Workshop on Meso-scale Systems in Meiyu Front and Hydrological Cycle . 1999
[10]  
An Introduction to Boundary Layer Meteorology. Stull R B.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 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