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结构损伤过程区几何特性数值研究

被引:2
作者
沈新普 [1 ]
冯金龙 [1 ]
杨璐 [1 ]
代述红 [2 ]
潘一山 [2 ]
机构
[1] 沈阳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2]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力学学院
关键词
混凝土; 数值模拟; 损伤; 几何特性; 梯度依赖模型;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TU375 [钢筋混凝土结构];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梯度依赖损伤模型是研究具有局部化行为特性的混凝土结构时常用的模型。按照"能量耗散非局部化"的原理,梯度依赖损伤模型的特征长度应该是损伤演化相互影响物质点间的最大距离。对混凝土构件的塑性损伤演化行为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主要目的是获得典型混凝土构件损伤局部化带的几何分布特性,包括损伤过程区的长度参数大小及变化规律。采用的模型为四点剪切混凝土梁,使用ABAQUS/EXPLICIT作为数值工具,得到的主要结果有:(1)对于给定的宽高分别为0.15和0.40m的双边缺口梁,完整损伤区的长度为0.0421~0.0612m。损伤区长度在损伤演化过程中变化的原因是损伤区的应变状态发生了变化,由初始的剪应变为主的变形形式逐渐变为后期的拉伸应变为主的变形形式。(2)在加载后期会有次级损伤过程区出现,完整的次级损伤过程区的初始长度为0.0367m。(3)对于给定的宽高分别为0.10和0.44m的单边缺口梁,在损伤演化扩展过程中一个完整损伤区的长度为0.0473m。上述结果可供梯度依赖损伤模型为特征长度取值时参考。
引用
收藏
页码:3261 / 3273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基于DSCM的混凝土结构变形局部化试验 [J].
沈新普 ;
冯金龙 ;
代树红 ;
杨璐 .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 2008, (02) :212-218
[2]   梯度增强的弹塑性损伤非局部本构模型研究 [J].
沈新普 ;
沈国晓 ;
陈立新 ;
杨璐 .
应用数学和力学, 2005, (02) :201-214
[3]   应变梯度理论进展 [J].
陈少华 ;
王自强 .
力学进展, 2003, (02) :207-216
[4]  
求解层间界面反平面剪切破坏的剪切梁模型(Ⅱ)——失稳特性.[J].沈新普;泽鲁·穆荣日.应用数学和力学.2000, 11
[5]   岩石塑性应变梯度与Ⅱ类岩石变形行为研究 [J].
潘一山 ;
徐秉业 ;
王明洋 .
岩土工程学报, 1999, (04) :471-474
[6]  
Constraint effects on the elastic–plastic fracture behaviour in strain gradient solids.[J].Y.WEI.Fatigue & Fracture of Engineering Materials & Structures.2002, 5
[7]  
Strain-based transient-gradient damage model for failure analyses.[J].M.G.D. Geers;R. de Borst;W.A.M. Brekelmans;R.H.J. Peerlings.Computer Methods in Applied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1998, 1
[9]  
固体本构关系.[M].黄克智;黄永刚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10]  
损伤力学.[M].余寿文;冯西桥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