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EPG的麦长管蚜、麦二叉蚜和禾谷缢管蚜取食行为比较

被引:17
作者
苗进
武予清
郁振兴
段云
蒋月丽
李国平
机构
[1] 河南省农业科学研究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关键词
麦长管蚜; 麦二叉蚜; 禾谷缢管蚜; EPG; 取食策略; 传毒;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435.122 [虫害];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Fabricius),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Rondani)和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Linnaeus)虽然都取食小麦,但其取食部位、传毒能力均有差异。利用EPG研究了3种麦蚜在同一寄主植物上的取食行为,结果显示:(1)禾谷缢管蚜在取食过程中G波出现的时间最早,G波总的持续时间和每次刺探G波的平均持续时间都明显长于麦长管蚜和麦二叉蚜。麦长管蚜第1次E1波的时间、E1波总的持续时间和每次刺探E1波的平均持续时间都明显比麦二叉蚜和禾谷缢管蚜要长。麦二叉蚜E2波总的持续时间和每次刺探E2波的平均持续时间都明显长于麦长管蚜和禾谷缢管蚜。表明3种蚜虫各自拥有不同取食策略。禾谷缢管蚜比其它两种蚜虫需要更多的水分和无机盐,麦长管蚜通过分泌大量唾液增大对食物的利用率,麦二叉蚜通过增加韧皮部取食时间以满足对营养的需要。(2)刺探过程中麦二叉蚜pd波出现的次数为(51.97±7.82)次,高于麦长管蚜的(44.73±4.52)次和禾谷缢管蚜的(32.99±4.22)次。麦二叉蚜pd波Ⅱ-2和Ⅱ-3亚波的时间最长,禾谷缢管蚜最短,三者之间差异达显著水平。表明与其它两种麦蚜相比,麦二叉蚜在取食过程中口针与细胞间的接触频率更高,与细胞内获毒和传毒相关的Ⅱ-3波和Ⅱ-2波持续时间更长,增加了获毒和传毒的几率,是其传毒能力最强的机理。
引用
收藏
页码:175 / 182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5 条
  • [21] an ingestion-egestion hypothesis of noncirculative virus transmission. Harris,KF,Harris,KF,Maramorosch,K. Aphids as Virus Vectors . 1977
  • [22] Comprehensive Insect Physiology, Biochemistry, and Pharmacology. Hsiao T H. Pergamon Press . 1985
  • [23] 棉蚜获毒后禁食对其保持并传播黄瓜花叶病毒的影响
    王斌
    陈建群
    张鹏飞
    马亮
    王咏妙
    [J]. 昆虫学报, 2003, (03) : 259 - 266
  • [24] 棉蚜获得黄瓜花叶病毒的行为与取食过程的关系
    张鹏飞
    陈建群
    张闲
    王斌
    蒋群峰
    [J]. 昆虫学报, 2001, (04) : 395 - 401
  • [25] 芥子油苷在甘蓝蚜寄主部位选择行为中的作用
    阎凤鸣
    [J]. 昆虫学报, 2000, (03) : 297 - 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