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及秸秆还田对春玉米产量、花后碳氮积累及根系特征的影响

被引:51
作者
战秀梅
李秀龙
韩晓日
李亭亭
杨劲峰
刘小虎
机构
[1] 沈阳农业大学土地与环境学院/农业部东北玉米营养与施肥科学观测实验站/农业部东北土壤与环境重点开放实验室
关键词
春玉米; 深耕; 秸秆还田; 花后干物质和氮素积累; 根系特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3 [玉米(玉蜀黍)];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针对目前农业生产中连年采用旋耕的耕作方式以及过分依赖化肥,使得耕层变浅、犁底层变硬、土壤理化性质恶化的现象,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旋耕、深松和深翻耕作方式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秸秆还田对春玉米产量和花后碳氮积累及根系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深松和深翻可以显著提高春玉米的产量、花后干物质的积累量及其占总生物量比例和氮素吸收量;促进了根系的发育,尤其有利于30~60cm土层根系的发育,使根系在玉米生育后期保持相对较高的活力;但减少了花后干物质和氮素从营养体向籽粒转移的效率。深松和深翻相比,对产量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但两种耕作方式对春玉米其他方面的影响并没有表现出相同的规律。秸秆还田后当季春玉米产量总体呈下降趋势,花后干物质积累量、最大根长及生育后期深层根系根长显著提高,但秸秆还田对花后氮素吸收、氮素及干物质转移有抑制作用,并且对开花后根系活力的保持不利。在进行秸秆还田的同时,采取适当的深耕措施,可以缓解秸秆还田对当季玉米产量的不利影响。
引用
收藏
页码:461 / 466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1]   不同年限全量玉米秸秆还田对玉米生长发育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J].
慕平 ;
张恩和 ;
王汉宁 ;
方永丰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2, 20 (03) :291-296
[2]   秸秆覆盖深松对夏玉米花后穗位叶衰老和产量的影响 [J].
郭书亚 ;
张新 ;
张前进 ;
王振华 ;
李亚贞 ;
顾顺芳 ;
焦念元 ;
尹飞 ;
付国占 .
玉米科学 , 2012, (01) :104-107
[3]   连续多年秸秆还田对玉米耕层土壤理化性状及微生物量的影响 [J].
慕平 ;
张恩和 ;
王汉宁 ;
方永丰 .
水土保持学报, 2011, 25 (05) :81-85
[4]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水分及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J].
宫亮 ;
孙文涛 ;
包红静 ;
王聪翔 ;
孙占祥 .
玉米科学, 2011, 19 (03) :118-120+125
[5]   深松免耕技术对土壤物理性状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J].
宫秀杰 ;
钱春荣 ;
于洋 ;
赵杨 ;
姜宇博 ;
王俊河 ;
马军韬 .
玉米科学, 2009, 17 (05) :134-137
[6]   氮、钾肥运筹对超高产玉米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 [J].
姚晓旭 ;
于海秋 ;
曹敏建 .
华北农学报, 2009, 24(S1) (S1) :176-178
[7]   辽西半干旱地区深松中耕对土壤养分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J].
张玉玲 ;
张玉龙 ;
黄毅 ;
邹洪涛 ;
信东旭 ;
张哲元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9, (04) :167-170
[8]   两年免耕后深松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J].
秦红灵 ;
高旺盛 ;
马月存 ;
马丽 ;
尹春梅 .
中国农业科学, 2008, (01) :78-85
[9]   春玉米超高产群体冠层结构的研究 [J].
王志刚 ;
高聚林 ;
任有志 ;
赵明 ;
董志强 ;
李少昆 ;
杨凤山 .
玉米科学, 2007, (06) :51-56
[10]   超高产玉米与普通玉米源库关系的比较研究 [J].
黄智鸿 ;
申林 ;
曹洋 ;
孙刚 ;
郝满 ;
吴春胜 .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07, (06) :607-61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