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之问”研究述评

被引:9
作者
王朔
机构
[1]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关键词
钱学森之问; 争鸣; 述评;
D O I
10.16194/j.cnki.31-1059/g4.2012.03.008
中图分类号
G521 [教育改革与发展];
学科分类号
04 ; 0401 ;
摘要
国内学者围绕"钱学森之问"进行了大量讨论。首先,是关于命题本身真伪性之讨论,有学者认为"钱学森之问"实际是"钱学森之陈"的变相表达,有学者认为"钱学森之问"是一个被彻底虚构的伪命题,大多数学者认为"钱学森之问"是一个具有极强现实意义的教育问题。此外,众多学者对"钱学森之问"的内涵及产生原因进行了阐释,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实际上,"钱学森之问"之内涵已远超出"钱学森之陈"之本意,其涉及整个复杂的教育领域。求解"钱学森之问"需重新唤起教育育人之本意,同时需社会各主体积极参与。
引用
收藏
页码:31 / 34+15 +15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1]  
中国教育怎么了.[M].庞跃辉; 史银; 著.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
[2]  
吉林省政协副主席:攻克诺贝尔奖问题不大..李珉琦;.新文化报.2010,
[3]  
再论“今日中国为何出不了大师”是伪命题.[N].李涛;.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
[4]  
“需要教育”登陆有助破解“钱学森之问”.[N].赵庆国;.中国改革报.2011,
[5]  
“钱学森之问”谁能作答.[N].樊丽萍;.文汇报.2009,
[6]   现代大学的特点与制度创新 [J].
靳玉乐 ;
李志超 .
现代教育管理 , 2011, (08) :1-4
[8]   简论钱学森大成智慧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解读“钱学森之问”和“钱学森成才之道” [J].
赵泽宗 .
汉字文化, 2011, (03) :7-20
[9]   “钱学森之问”谁可以破解? [J].
求索 .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 9 (02) :3-3
[10]   试论中国教育传统对创造性人才成长的影响 [J].
田友谊 .
高教发展与评估, 2011, 27 (01) :9-15+4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