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信息鸿沟到虚拟见证:网络公共领域何以可能

被引:2
作者
王程韡
机构
[1] 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
关键词
网络公共领域; 信息鸿沟; 虚拟见证;
D O I
10.19524/j.cnki.10-1009/g3.2012.03.009
中图分类号
C91-06 [学派及其研究];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哈贝马斯认为,启蒙运动中的咖啡馆提供了平等性这种公共领域形成的首要属性。然而在信息社会中由区隔所造成的话语权的不对称,却使得平等成为网络公共领域形成中最需要被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比公共领域在东西方产生的起源指出,"弱者的武器"和"差序格局"等社会的结构性特征所导致的地方性"小圈子"是制约中国的传统,乃至网络公共领域产生的主要原因。而要跳出从个体性到群体性的魔咒,就只有如虚拟见证一般,通过脱下社会身份的先验性外衣实现在匿名性下无限的团结。也只有通过微小但无限的"我",才可能以共同的"网民"之名,战胜强大但有限的网络精英,从而以一种涓滴之势和平地推动网络民主化。
引用
收藏
页码:82 / 97+81 +81
页数:17
相关论文
共 37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