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旱稻品种产量与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被引:4
作者
李朝峰
孟维韧
王贵才
机构
[1]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
关键词
旱稻; 农艺性状; 主成分分析;
D O I
10.16170/j.cnki.1673-6737.2010.05.014
中图分类号
S511.6 [陆稻(旱稻)];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为了明确旱稻品种的生长发育规律,以及与产量形成的主要因素,为旱稻育种与栽培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以10个参试旱稻品种(系)为试材,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通过对旱稻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参试品种在不同性状间差异较大,尤其在有效穗数、穗实粒数等高产育种性状上存在较大差异。吉林省旱稻主栽品种粒数因子较为重要,贡献率为40.428%,并以穗粒数、每穗实粒数的分量值较高,而产量的提高应进一步提高株高,同时提高有效穗。因此,在旱稻高产育种中,应适度增加材料的株高和选择多穗的材料,可增加选育材料的单株产量。
引用
收藏
页码:19 / 21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水稻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M].韩龙植;魏兴华等编著;.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2]   贵州旱稻种质资源主要农艺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J].
杨学辉 ;
袁洁 ;
陈惠查 ;
何海永 ;
陈小均 ;
游俊梅 ;
吴石平 ;
王云月 .
西南农业学报, 2009, 22 (05) :1204-1208
[3]   我国旱稻生产的发展趋势与前景 [J].
曹启章 ;
孙兴国 ;
李恒蓉 ;
陈富忠 ;
李辉 .
农业科技通讯, 2008, (12) :5-7
[4]   若干旱稻与水稻不育系亲本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研究 [J].
陆旺 ;
蔺秀荣 ;
王化琪 .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08, (03) :11-14
[5]   旱稻种质资源评价与创新利用 [J].
吴俊生 ;
刘理梅 ;
孙功臣 .
中国种业, 2000, (04) :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