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相容性生物量模型的樟子松林碳密度与碳储量研究

被引:30
作者
贾炜玮
李凤日
董利虎
赵鑫
机构
[1] 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
关键词
樟子松; 人工林; 生物量; 碳密度; 碳储量;
D O I
10.13332/j.1000-1522.2012.01.018
中图分类号
S718.55 [森林生态系统];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基于不同林龄樟子松人工林生物量调查数据,建立了樟子松林生物量相容性模型,探讨了不同林龄樟子松人工林中乔木层、林下植被层、死地被物层碳密度和碳储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樟子松人工林各器官碳密度值的排序为:树叶>树枝>树干>树根;各器官碳密度均随着林龄的增大而增加,27、30、32、36、40和44年生樟子松各器官的平均碳密度分别为449.5、460.2、470.8、485.1、489.2和513.6g/kg,林下植被与死地被物的碳密度随林龄的变化规律不明显。27~44年期间樟子松人工林群落碳储量都随林龄的增大而增加,从27年生的37.14t/hm2增加到44年生的168.46t/hm2,其顺序为:乔木层>死地被物层>林下植被层,分别占群落总碳储量的90.97%、1.13%和7.90%,乔木层碳储量占主导地位。不同林龄樟子松乔木层、林下植被层和死地被物层年固碳量分别为2.043、0.025和0.182t/hm2。研究认为,樟子松人工林群落碳密度及碳储量随林龄的增加变化显著,碳汇作用明显。
引用
收藏
页码:6 / 13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 [1] 不同林龄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碳储量
    马炜
    孙玉军
    郭孝玉
    巨文珍
    穆景森
    [J]. 生态学报, 2010, 30 (17) : 4659 - 4667
  • [2] 桤木人工林的碳密度、碳库及碳吸存特征
    文仕知
    田大伦
    杨丽丽
    方晰
    [J]. 林业科学, 2010, 46 (06) : 15 - 21
  • [3] 不同林龄桤-柏混交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及其分配
    吴鹏飞
    朱波
    刘世荣
    王小国
    [J]. 应用生态学报, 2008, (07) : 1419 - 1424
  • [4] 长白落叶松人工林树冠形状的模拟(英文)
    李凤日
    [J]. 林业科学, 2004, (05) : 16 - 24
  • [5] 中国森林植被碳库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
    方精云
    陈安平
    [J]. 植物学报, 2001, (09) : 967 - 973
  • [6]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的植物碳储量和碳密度研究
    王效科
    冯宗炜
    欧阳志云
    不详
    [J]. 应用生态学报 , 2001, (01) : 13 - 16
  • [7] 相容性生物量模型研究
    胥辉
    刘伟平
    [J]. 福建林学院学报, 2001, (01) : 18 - 23
  • [8] 相容性生物量模型的建立及其估计方法研究
    唐守正
    张会儒
    胥辉
    [J]. 林业科学, 2000, (S1) : 19 - 27
  • [9]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中植物固定大气碳的潜力
    王效科
    冯宗炜
    [J]. 生态学杂志, 2000, (04) : 72 - 74
  • [10] 论加权回归与建模
    曾伟生
    骆期邦
    贺东北
    [J]. 林业科学, 1999, (05) : 5 -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