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文明”观念向日本、中国的传播及其本土化述评——以基佐、福泽谕吉和梁启超为中心

被引:22
作者
刘文明
机构
[1]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关键词
文明; 基佐; 福泽谕吉; 梁启超;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K14 [近代史(1640~1917年)];
学科分类号
060303 ;
摘要
19世纪欧洲"文明"观念具有帝国主义意识形态的一面,它与欧洲殖民扩张相伴随传播到世界各地。西义"文明"的基本内涵在东渐过程中,从基佐到福泽谕吉再到梁启超,有一条清晰的承继脉络,同时也有吸收过程中的本土化改造。福泽谕吉和梁启超对"文明"的积极倡导,反映了欧洲"文明"作为世界性话语的影响力。"文明"在当时不仅仅是一个词汇或概念,而是成了一个具有"普世"意义的价值取向。福泽谕吉和梁启超正是在这个欧洲主导的话语体系中,试图为本国找到富强之路,在吸收中建构起适合于本国的"文明"。但西义"文明"在日本和中国本土化的结果却颇为不同。
引用
收藏
页码:66 / 77+190 +190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32 条
[2]   福泽谕吉的中国批判与日本民族主义 [J].
王明兵 .
古代文明, 2008, (04) :87-91+111
[3]   福泽谕吉与“脱亚论”的理论与实践 [J].
韩东育 .
古代文明, 2008, (04) :70-78+110
[4]   自我、他者与欧洲“文明”观念的建构——对16~19世纪欧洲“文明”观念演变的历史人类学反思 [J].
刘文明 .
江海学刊, 2008, (03) :154-160+239
[5]   梁启超“文明进化观”与福泽谕吉“文明论” [J].
刘雅君 ;
叶百泉 .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05) :148-151
[6]   近代文明观形成浅议 [J].
史革新 .
史学史研究, 2007, (03) :5-7
[7]   晚清中西文明观的形成——以187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期为中心 [J].
手代木有儿 ;
李鹏运 .
史林, 2007, (04) :13-23+189
[9]   论福泽谕吉的“文明史观”及其民族主义立场 [J].
丁志强 .
日本问题研究, 2006, (03) :47-51
[10]   维新派新文明观论略 [J].
王艳玲 .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04) :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