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系杂交稻腋芽在母体与离体条件下的再生特性

被引:8
作者
易镇邪
屠乃美
王璞
陈平平
机构
[1] 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湖南长沙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北京,湖南长沙,北京,湖南长沙
关键词
两系杂交稻; 腋芽; 母体; 离体(节插); 再生率;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1 [稻];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以两系杂交稻培矮6 4S/E32、培两优5 0 0为材料,采用留高桩和节插两种试验方法,对两组合各节位腋芽的再生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头季稻齐穗期中部腋芽较长,齐穗到齐穗后2 0d各节腋芽伸长速度均慢,齐穗后2 0d到成熟期伸长速度均加快,但上位芽更快。(2 )中高节位腋芽对母体营养物质的依赖性较低节位腋芽大,且其营养供应优先于低节位腋芽。(3)母体条件下腋芽再生力强弱,由遗传因素、母茎营养条件及生态条件等共同决定;只有将高桩再生稻试验与节插试验相结合,方可客观评价各节位腋芽决定于遗传因素的再生力强弱。(4)头季稻节间全氮含量与相应节位再生率的关系,齐穗期到齐穗后10d呈显著正相关,齐穗后2 0d和成熟期呈负相关或相关性较小;齐穗期节间可溶性糖+淀粉总量高不能提高再生率;齐穗后10d至成熟期,一般节间淀粉含量与再生率呈负相关,可溶性糖含量及可溶性糖+淀粉总量与再生率呈正相关。表明头季稻灌浆前期各节间的全氮含量是决定相应节位腋芽再生率高低的主导因素,而灌浆中后期可溶性糖含量高、淀粉含量低以及两者总量高时再生率高,起主导作用的是可溶性糖含量。
引用
收藏
页码:330 / 336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杂交中稻抽穗后再生芽生长与头季稻茎鞘物质积累的关系 [J].
徐富贤 ;
熊洪 ;
洪松 .
中国水稻科学, 1997, (03) :160-164
[2]   再生稻抽穗期与穗部性状的关系 [J].
袁继超 ;
孙晓辉 .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1996, (04) :519-522
[3]   再生稻生长发育及产量构成特点初探 [J].
郑常敏 .
中国稻米, 1996, (04) :11-12
[4]   提高杂交中稻再生产量潜力的研究 [J].
伏军 ;
湖南农学院 ;
易祚昌 ;
湖南武岗县农业局 .
杂交水稻, 1992, (03) :7-10
[5]   再生稻的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J].
王庆保 ;
唐志华 .
湖南农业科学, 1991, (03) :17-19
[6]   杂交稻再生利用高产规律研究 [J].
邓凤仪 .
杂交水稻, 1991, (03) :8-11
[7]   再生稻几个生态生理问题的研究 [J].
唐祖荫 ;
张征兰 .
湖北农业科学, 1991, (05) :1-5
[8]   湖南省杂交水稻再生稻栽培技术研究初报附视频 [J].
封晋 .
湖南农业科学, 1990, (02) :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