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加可溶性碳氮对不同热量带土壤N2O排放的影响

被引:16
作者
朱霞 [1 ,2 ,3 ]
韩晓增 [1 ]
乔云发 [1 ]
王守宇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3]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基金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
关键词
N2O排放; 可溶性碳; 氮肥; 长期施肥; 不同热量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3 [土壤化学、土壤物理化学];
学科分类号
0903 ; 090301 ;
摘要
在室内条件下研究了外加可溶性碳、氮对不同热量带经长期施肥的3种农田土壤:黑土、潮褐土和红壤N2O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单施氮肥和可溶性碳配施氮条件下,不同热量带土壤N2O排放量从高到低分别为潮褐土(0.868、3.07μg.g-1),红壤(0.511、0.731μg.g-1),黑土(0.221、0.294μg.g-1),且添加可溶性碳显著促进了土壤N2O排放量。在黑土、潮褐土和红壤长期不同施肥土壤中,单施氮肥和可溶性碳配施氮后N2O排放量均表现为化肥+有机肥土壤>化肥土壤>无肥土壤,且与无肥土壤相比,红壤的化肥土壤N2O排放量增加254%,潮褐土化肥土壤增加49.5%,黑土化肥土壤增加1.74%,说明在有效积温越高的土壤上长期施肥对土壤N2O损失的贡献越大。研究结果还表明,外加可溶性碳、氮后,潮褐土铵态氮含量的减少幅度和硝态氮含量的增加幅度均显著高于黑土和红壤,说明潮褐土中氮素损失潜能大。
引用
收藏
页码:2637 / 2644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氮肥水平对不同土壤N2O排放的影响[J]. 焦燕,黄耀,宗良纲,周权锁,Ronald L.Sass.环境科学. 2008(08)
[2]   培养实验研究长期不同施肥制度下中层黑土氧化亚氮的排放特征 [J].
蔡延江 ;
王连峰 ;
温丽燕 ;
解宏图 ;
张旭东 .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8, (02) :617-621
[3]   长期施肥对水稻土耕层微生物生物量氮和有机氮组分的影响 [J].
彭佩钦 ;
仇少君 ;
童成立 ;
任秀娥 .
环境科学, 2007, (08) :1816-1821
[4]   不同施肥处理对棕壤N2O排放量的影响 [J].
杨劲峰 ;
韩晓日 ;
战秀梅 ;
谢芳 ;
孙杉杉 .
生态环境, 2007, (02) :560-563
[5]   长期定位施肥对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J].
董玉红 ;
欧阳竹 ;
李鹏 ;
张磊 .
土壤通报, 2007, (01) :97-100
[6]   氮肥和磷肥对稻田N2O排放的影响 [J].
黄树辉 ;
蒋文伟 ;
吕军 ;
曹建明 .
中国环境科学, 2005, (05) :540-543
[7]   Emissions of ammonia and nitric oxide from an agricultural site following application of different synthetic fertilizers and manures [J].
Das, Piw ;
Kim, Ki-Hyun ;
Sa, Jae-Hwan ;
Bae, W. S. ;
Kim, Jo-Chun ;
Jeon, Eui-Chan .
GEOSCIENCES JOURNAL, 2008, 12 (02) :177-190
[8]   Biolog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arable soils affected by long-term organic and inorganic fertilizer applications [J].
Simek, M ;
Hopkins, DW ;
Kalcík, J ;
Picek, T ;
Santrucková, H ;
Stana, J ;
Trávník, K .
BIOLOGY AND FERTILITY OF SOILS, 1999, 29 (03) :300-308
[9]   Influence of nutrient solution pH on N2O and N2 emissions from a soilless culture system [J].
Daum, D ;
Schenk, MK .
PLANT AND SOIL, 1998, 203 (02) :279-287
[10]  
N 2 O, NO and NO 2 fluxes from a grassland: Effect of soil pH[J] . Sirwan Yamulki,Roy M. Harrison,K.W.T. Goulding,C.P. Webster.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 199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