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昆仑东段晚古生代—中生代若干不整合面特征及其对重大构造事件的响应

被引:99
作者
李瑞保 [1 ,2 ]
裴先治 [1 ,2 ]
李佐臣 [1 ,2 ]
刘战庆 [1 ,3 ]
陈国超 [1 ]
陈有炘 [1 ]
魏方辉 [1 ]
高景民 [1 ]
刘成军 [1 ]
裴磊 [4 ]
机构
[1] 长安大学西部矿产资源与地质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3] 桂林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4]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关键词
东昆仑造山带; 不整合面; 晚古生代—中生代; 碰撞造山; 沉积体系;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8 [区域构造地质学];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地层不整合接触是研究地质发展历史和鉴定地壳运动特征的重要依据。通过大范围露头尺度和填图尺度不整合面的识别,结合不同时代地层沉积体系的特征及构造变形样式的对比研究,发现东昆仑造山带东段晚古生代—中生代地层由底到顶共发育有4个不同类型的不整合面,分别是上二叠统格曲组与上石炭统浩特洛哇组之间的角度不整合面、中三叠统希里可特组与闹仓坚沟组之间的微角度不整合面、上三叠统八宝山组与下伏不同时代地层之间的角度不整合面、下侏罗统羊曲组与上三叠统八宝山组之间的平行不整合面。这几个不同时代的不整合面分别代表了东昆仑东段晚古生代—中生代地质演化时期中特定的构造事件。其中,格曲组与浩特洛哇组角度不整合关系代表东昆仑造山带南缘阿尼玛卿—布青山古特提斯洋晚二叠世开始向北俯冲的构造事件;希里可特组与闹仓坚沟组微角度不整合关系与陆(弧)陆局部差异性初始碰撞的洋陆转换构造事件密切相关;八宝山组与下伏不同时代地层角度不整合关系是东昆仑地区分布较广、意义重大的一个不整合面,代表中三叠世晚期—晚三叠世早期东昆仑地区陆(弧)陆全面碰撞的主造山构造事件,同时该期碰撞造山事件铸就了东昆仑及其周缘地区的基本构造格架。羊曲组与八宝山组之间平行不整合面则与晚三叠世晚期—早侏罗世早期陆内演化过程中地壳垂向抬升事件相关。这些不整合面的厘定及其代表的相应构造事件对于合理建立东昆仑地区晚古生代—中生代构造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244 / 254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33 条
[11]  
Ophiolites of the Kunlun Mountains; China and their tectonic implications.[J].J.-S. Yang;P.T. Robinson;C.-F. Jiang;Z.-Q. Xu.Tectonophysics.1996, 1
[12]  
东昆仑造山带东段花岗岩岩浆混合作用.[M].刘成东; 著.地质出版社.2008,
[13]  
造山的高原.[M].许志琴等; 著.地质出版社.2007,
[14]  
青藏高原北部前寒武纪地质初探.[M].陆松年主编;.地质出版社.2002,
[15]  
中央造山带开合构造.[M].姜春发等著;.地质出版社.2000,
[16]  
东昆仑阿拉克湖—红水川地区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地层构造特征及其构造演化.[D].刘智刚.长安大学.2011, 01
[17]  
东昆仑南缘印支期花岗岩岩石成因及其地质意义.[D].陈国超.长安大学.2011, 01
[18]   东昆仑东端苦海-赛什塘地区晚古生代蛇绿岩的地质特征 [J].
王秉璋 ;
张智勇 ;
张森琦 ;
朱迎堂 ;
曹生秀 .
地球科学, 2000, (06) :592-598
[19]   东昆仑造山带东段昆中复合蛇绿混杂岩带及“东昆中断裂带”地质涵义 [J].
王国灿 ;
张天平 ;
梁斌 ;
陈能松 ;
朱云海 ;
朱杰 ;
拜永山 .
地球科学, 1999, (02) :21-25
[20]   东昆仑造山带不同蛇绿岩带的厘定及其构造意义 [J].
朱云海 ;
张克信 ;
陈能松 ;
王国灿 ;
侯光久 .
地球科学, 1999, (02) :2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