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城农民工的高流动性及其解释

被引:31
作者
田明
机构
[1]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
关键词
进城农民工; 流动决策机制; 企业用工制度; 流动性;
D O I
10.13613/j.cnki.qhdz.002641
中图分类号
F249.2 [中国];
学科分类号
020207 ; 1202 ; 120202 ; 020106 ;
摘要
中国农民工的高流动性不仅造成人力和经济效率的损失,制约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而且带来了严峻的社会管理问题,不利于社会融合和社会互动。从农民工的角度看,高流动性是在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中,在提高收入、改善工作条件等愿望的促使下,通过自身不断"试错"的方式,以期获得匹配的工作。因此,外出年限、社会融入等差异所导致的获取和鉴别市场信息能力的不同使其流动速度存在差异。从企业的角度看,劳动密集型企业和出口企业以廉价劳动力为主要竞争优势,努力保持劳动力的低工资是必然的选择。企业非正规的用工制度、劳动力市场的多元分割和外出农民工与当地社会的隔离造成政府监管缺位,社会监督失灵,道德约束失效,农民工正当的权益得不到保障,年轻农民工只能"用脚投票"不断换工作,或中年后被企业辞退,导致过高的流动性。
引用
收藏
页码:69 / 80+160 +160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23 条
[1]   中国出口企业“生产率悖论”存在性检验——来自2005~2008年中国制造业企业的证据 [J].
汤二子 ;
刘海洋 .
国际经贸探索, 2011, 27 (11) :39-47
[2]   中国城市的职业流动:水平与差异 [J].
刘金菊 .
人口与发展, 2011, 17 (02) :88-93
[4]   中国出口企业是否存在“生产率悖论”:基于中国制造业企业数据的检验 [J].
李春顶 .
世界经济, 2010, 33 (07) :64-81
[5]   我国出口企业的“生产率悖论”及其解释 [J].
李春顶 ;
尹翔硕 .
财贸经济, 2009, (11) :84-90+111+137
[6]   农民工就业流动性研究 [J].
白南生 ;
李靖 .
管理世界, 2008, (07) :70-76
[7]   社会转型期职业流动的性别分化——以江苏省为例 [J].
陈芳 .
南方人口, 2008, (03) :59-64
[8]   青年白领的职业获得与职业流动——男性与女性的比较分析 [J].
唐美玲 .
青年研究, 2007, (12) :1-8
[9]   农村劳动力二次流动的特点、问题与对策——对浙、闽、津三地外来务工者的调查 [J].
梁雄军 ;
林云 ;
邵丹萍 .
中国社会科学, 2007, (03) :13-28+203
[10]   流动人口地位获得的非制度途径——流动劳动力与非流动劳动力之比较 [J].
李春玲 .
社会学研究, 2006, (05) :85-106+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