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信访政治——超越国家“访”务困境的一种思路

被引:25
作者
刘正强
机构
[1] 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关键词
信访政治; 重建; 民粹主义; 社会动员;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632.8 [信访工作];
学科分类号
1204 ; 120401 ;
摘要
当前,中国信访总量与治理成本双双高企,不断触痛着国家与社会的敏感神经,并危及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国家治理所面临的"访"务困境同信访的政治变迁密切相关:1978年后,国家逐步弱化信访的政治动员功能,并确立了基于"维稳"原则的工具化治理策略,致使信访由社会治理的手段演化为被治理的对象,从而陷入利益收买与行政压制的尴尬两端。在社会转型与政治生态充满弹性的背景下,"去政治化"带来信访的政治"掏空"效应,而泛政治化、民粹主义等思潮可能乘虚而入,演化成为访民的心理支持系统,从而实现反向的政治动员并带来巨大社会风险。应当在回归信访制度的经典设计、恢复和创新群众观念的基础上,重建信访的政治属性,完善国家治理体系,依法规训信访行为,从而回到信访对社会的治理这一本义上来。
引用
收藏
页码:156 / 170+7 +7-8
页数:17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平衡视阈下的当代中国信访制度研究.[D].叶笑云.复旦大学.2008, 03
[2]  
台湾民主转型中的民粹主义.[D].郭中军.复旦大学.2006, 02
[3]  
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信访工作的意见》百题解读.[M].王学军; 主编.人民出版社.2008,
[4]  
社会权力的来源.[M].(英) 曼 (Mann;M.) ; 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5]   扩展型信访:对中国信访僵局的一个基础性解释 [J].
刘正强 .
思想战线, 2015, (04) :83-92
[6]   走出主权的迷误——冲绳民众的实践及启示 [J].
孙歌 .
文化纵横, 2012, (06) :24-30
[7]   国家政权建设与新中国信访制度的形成及演变 [J].
冯仕政 .
社会学研究, 2012, 27 (04) :25-47+242
[8]   把征集人民建议的好事办实 [J].
汤啸天 .
上海人大月刊, 2012, (05) :9-10
[9]   俄国民粹主义的人民主体论再分析 [J].
夏银平 .
现代哲学, 2009, (03) :34-3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