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楝种源间抗寒能力比较研究

被引:5
作者
廖声熙
张春华
李立
李文良
赵培仙
机构
[1]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昆虫研究所
[2] 云南省元谋县林业局 云南昆明
[3] 云南昆明
[4] 云南元谋
关键词
印楝; 种源; 抗寒力; 干热河谷;
D O I
10.13275/j.cnki.lykxyj.2004.02.006
中图分类号
S792 [阔叶乔木];
学科分类号
0829 ; 0907 ;
摘要
通过组织褐变法、膜脂脂肪酸含量分析和电导法配合Logistic方程求拐点温度的方法,对引种的4个种源抗寒力进行研究评价。结果表明:(1)印楝是一种不耐寒的植物,0℃以下的短暂低温可对其嫩叶造成伤害,低于-1℃保持1h即可造成部分幼苗死亡;(2)印楝种源间抗寒能力差异不显著;(3)叶膜脂脂肪酸组成含量与抗寒力大小无明显相关关系;(4)印楝4种源半致死温度分别为-1 651、-1 675、-1 750、-1 682℃。根据上述试验研究和冷冻处理实验结果,4个印楝种源抗寒力大小排序为IND95003>IND95004>IND95001>IND95002,在我国有低温寒害的地区引种印楝应该慎重,在轻霜地区可选择抗寒力稍强的IND95003种源先行试验性引种。
引用
收藏
页码:172 / 177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印楝叶解剖结构与抗旱性关系初步研究 [J].
廖声熙 ;
刘娟 ;
和菊 ;
张燕平 ;
赖永祺 .
林业科学研究, 2001, (04) :435-440
[2]   不同抗寒性的杜鹃品种叶片磷脂和脂肪酸组成差异性比较分析 [J].
沈漫 .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1997, (02) :68-71
[3]   葡萄根系抗寒性鉴定方法研究 [J].
郭修武 .
葡萄栽培与酿酒, 1994, (04) :26-29
[4]   八种常绿阔叶树种抗寒性的研究 [J].
张德舜,刘红权,陈玉梅 .
园艺学报, 1994, (03) :283-287
[5]   园艺植物冷害和抗冷性的研究──文献综述 [J].
王毅,杨宏福,李树德 .
园艺学报, 1994, (03) :239-244
[6]   植物抗寒力指标的研究 [J].
陈正洪 .
湖北林业科技, 1991, (04) :17-19
[7]   应用Logistic方程确定植物组织低温半致死温度的研究 [J].
朱根海 ;
刘祖祺 ;
朱培仁 .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1986, (03) :11-16
[8]   小麦抗冻性的季节变化以及温度对脱锻炼的效应 [J].
朱根海 ;
朱培仁 .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1984, (02) :9-17
[9]   葡萄的膜脂和脂肪酸组分与抗寒性关系的研究 [J].
邓令毅 ;
王洪春 .
植物生理学报, 1982, (03) :273-283
[10]   水稻干胚膜脂脂肪酸组分差异性分析 [J].
王洪春 ;
汤章城 ;
苏维埃 ;
王文英 ;
李锦树 .
植物生理学报, 1980, (03) :227-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