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讼、厌讼与抑讼——对中国传统诉讼文化的法社会学分析

被引:31
作者
郭星华
机构
[1]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
关键词
诉讼文化; 无讼; 厌讼; 好讼; 抑讼;
D O I
10.19862/j.cnki.xsyk.2014.09.011
中图分类号
D925 [诉讼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6 ;
摘要
"无讼"是古代国家精英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为实现这一理想,中国传统社会存在非制度化、制度化和半制度化等三种抑制诉讼的途径。非制度化抑讼途径方面,国家精英在通过多种方式进行道德感化、劝民息讼的同时,也努力营造"为讼有害"的社会舆论,以增加诉讼的道德成本。制度化抑讼途径方面,中国传统社会的诉讼制度通过限制诉讼主体和诉讼时限以增加民众提起诉讼的难度,使诉讼不是人人、时时、事事都可采用的手段。半制度化抑讼途径方面,以乡里调处、宗族调处为代表的民间调处在明清时期已形成系统规范,并被纳入国家司法体系之中,在纠纷解决中扮演重要角色。虽然历史上抑讼力度有大小之差别,但"抑讼"仍然是中国传统诉讼文化的主要特征。
引用
收藏
页码:88 / 95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1]   缘“分”的时代:异变中的初级关系与民间纠纷 [J].
刘正强 .
社会学评论, 2013, 1 (02) :84-93
[4]   从“无讼”到“好讼”:明清时期的法律观念及其司法实践 [J].
陈宝良 .
安徽史学, 2011, (04) :21-29
[5]   纠纷解决的法社会学研究:问题及范式 [J].
陆益龙 .
湖南社会科学, 2009, (01) :72-75+80
[6]   法谚:法律生活道理与经验的民间形态——汉语谚语的法文化分析 [J].
霍存福 .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7, (02) :144-154
[7]   健讼与息讼——中国传统诉讼文化的矛盾解析 [J].
邓建鹏 .
清华法学, 2004, (01) :176-200
[8]  
中国清代的民事诉讼与“法之构筑”——以《淡新档案》的一个事例作为素材.[J].寺田浩明;李力;.私法.2004, 01
[9]  
法治及其制度性条件——对厌讼思想的另一种法理学思考.[J].邓林俊昌;.研究生法学.1999, 03
[10]  
法治及其制度性条件——对厌讼思想的另一种法理学思考.[J].邓林俊昌;.研究生法学.1999,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