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盆地新石器-青铜时期的炭化植物遗存

被引:31
作者
张俊娜 [1 ]
夏正楷 [2 ]
张小虎 [3 ]
机构
[1]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
[2]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3]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关键词
洛阳盆地; 新石器-青铜时期; 炭化植物遗存; 中小遗址; 旱作农业;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14 [古植物学];
学科分类号
0709 ; 070903 ;
摘要
炭化植物遗存分析是了解古代农业的重要途径,目前已取得大量研究成果.由于古代农业形成的复杂性和遗址的多样性,如何选择合适遗址以提高炭化植物遗存研究的科学性和代表性已成为重要的课题.选择中原地区新石器文化发达的洛阳盆地,选取分布在不同地貌部位上的23个新石器-青铜时期中小遗址,从灰坑和文化层中采集土样进行浮选和炭化植物遗存鉴定,并与周边地区的大遗址进行了比较.中小遗址和大遗址的炭化植物遗存分析均表明中原地区在新石器时期属于以粟和黍为主的北方旱作农业,并逐渐出现了稻、小麦和大豆,到二里头时期发展成为五谷齐全的农业经济.相比之下,中小遗址农作物种类多样化的出现要早于大遗址,但二里头时期中小遗址稻和小麦在农业中的比重远低于大遗址,这种差异可能反映了它们遗址功能的不同.另外,分布在不同地貌部位上的中小遗址的炭化植物遗存分析表明:在仰韶、龙山文化时期,台塬沟谷区农作物种类比冲积平原区丰富;而到二里头时期,冲积平原区在农作物种类和数量上都超过台塬沟谷区.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与地貌、土壤、水文等自然环境因素有关.研究表明,中小遗址的炭化植物遗存分析是对区域农业考古研究的极大补充,更能反映区域内农业形成和发展的复杂过程,今后应加强对中小遗址的炭化植物遗存研究.
引用
收藏
页码:3388 / 3399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46 条
[1]   中国古代农业的形成过程——浮选出土植物遗存证据 [J].
赵志军 .
第四纪研究, 2014, 34 (01) :73-84
[2]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十年回顾: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过程中的技术与生业研究 [J].
袁靖 .
南方文物, 2012, (04) :5-12
[3]   河南邓州八里岗遗址出土植物遗存分析 [J].
邓振华 ;
高玉 .
南方文物, 2012, (01) :156-163
[4]   河南新密古城寨城址出土植物遗存分析 [J].
陈微微 ;
张居中 ;
蔡全法 .
华夏考古, 2012, (01) :54-62+0
[5]   西周王朝早期的东方军事重镇:山东高青陈庄遗址的古植物证据 [J].
靳桂云 ;
郑同修 ;
刘长江 ;
王传明 ;
高明奎 .
科学通报, 2011, 56 (35) :2996-3002
[6]   我国旱作农业黍、粟植硅体碳封存潜力估算 [J].
左昕昕 ;
吕厚远 .
科学通报, 2011, 56 (34) :2881-2887
[7]   中原地区4ka BP前后异常洪水事件的沉积证据 [J].
张俊娜 ;
夏正楷 .
地理学报, 2011, 66 (05) :685-697
[8]   炭化过程中粟、黍种子亚显微结构特征及其在植物考古中的应用 [J].
杨青 ;
李小强 ;
周新郢 ;
赵克良 ;
纪明 ;
孙楠 .
科学通报, 2011, 56 (09) :700-707
[9]   河南禹州瓦店遗址出土植物遗存分析 [J].
刘昶 ;
方燕明 .
南方文物, 2010, (04) :55-64+47
[10]   河南博爱县西金城遗址2006~2007年浮选结果分析 [J].
陈雪香 ;
王良智 ;
王青 .
华夏考古, 2010, (03) :6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