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和2008年夏季北京奥运馆大气PM10与PM2.5质量浓度变化特征

被引:30
作者
李雪 [1 ,2 ]
刘子锐 [1 ]
任希岩 [1 ]
李昕 [1 ,2 ]
王跃思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研究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2] 北京市环境保护局
关键词
PM10; PM2.5; 污染累积过程; 污染源减排;
D O I
10.13878/j.cnki.dqkxxb.2012.02.003
中图分类号
X513 [粒状污染物];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为了监测北京奥运主场馆附近大气颗粒物的污染状况以及评估奥运污染源减排措施对北京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变化的影响,利用颗粒物在线监测仪器TEOM于2007年和2008年夏季,在奥运主场馆附近的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办公楼楼顶对大气颗粒物PM10和PM2.5进行了连续同步观测。结果表明,2007年夏季监测点附近大气PM10与PM2.5质量浓度的平均值分别为153.9和71.2μg.m-3,而2008年夏季PM10与PM2.5质量浓度的平均值分别为85.2和52.8μg.m-3。与奥运前一年同时段相比,奥运时段大气PM10和PM2.5的质量浓度分别下降44.5%和25.1%。对比分析奥运前后的2次典型污染过程发现,空气相对湿度的增加和偏南气流输送的共同影响易造成大气颗粒物的累积增长,而降雨的湿清除作用和偏北气流则会使大气颗粒物浓度迅速降低。在相近的气象条件下,奥运前后的污染过程中,大气细粒子的日均增长速率分别为25.1和13.9μg.m-3.d-1,而大气粗粒子的日均增长速率分别为20.8和2.2μg.m-3.d-1,奥运时段污染累积过程中大气粗、细粒子的增长速率分别显著低于和略低于奥运前同时段污染过程中颗粒物的增长速率。污染源减排措施的实施是奥运期间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降低的主要原因,从控制效果来看,奥运期间实施的污染源减排措施对大气粗粒子的控制效果明显好于大气细粒子。
引用
收藏
页码:197 / 204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6 条
  • [1] 中国地区硫酸盐气溶胶的第一间接气候效应研究
    王体健
    李树
    庄炳亮
    沈凡卉
    刘刚
    [J]. 气象科学, 2010, 30 (05) : 730 - 740
  • [2] 近年来华东地区大气气溶胶的时空特征
    邓学良
    邓伟涛
    何冬燕
    [J]. 大气科学学报, 2010, 33 (03) : 347 - 354
  • [3] 基于激光雷达数据的奥运大气污染控制效果评估
    杨婷
    王自发
    张柏
    王喜全
    王威
    GBAGUIDI Alex
    龚晏邦
    [J]. 科学通报, 2010, (10) : 931 - 936
  • [4] 北京奥运会期间奥运村站空气质量的观测与研究
    汪伟峰
    王迎红
    王莉莉
    朱彬
    王跃思
    [J]. 环境科学研究, 2010, 23 (01) : 48 - 54
  • [5] 北京奥运会及残奥会期间PM10质量浓度演变特征及成因
    胡婧
    程水源
    苏福庆
    [J]. 环境科学研究, 2009, 22 (12) : 1395 - 1402
  • [6] 南京SO2、NO2和PM10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魏玉香
    童尧青
    银燕
    陈魁
    [J]. 大气科学学报, 2009, 32 (03) : 451 - 457
  • [7] 一次大雾天气下PM2.5二次无机粒子的数值模拟
    费建芳
    王锐
    王益柏
    黄小刚
    [J]. 大气科学学报, 2009, 32 (03) : 360 - 366
  • [8] 北京大气中SO2浓度变化特征
    吉东生
    王跃思
    孙扬
    马志强
    [J].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9, 14 (01) : 69 - 76
  • [9] 北京夏末秋初大气细粒子中水溶性盐连续在线观测研究
    张凯
    王跃思
    温天雪
    刘广仁
    徐宏辉
    [J]. 环境科学学报, 2007, (03) : 459 - 465
  • [10] 北京地区一次大气环境持续严重污染过程中SO的垂直分布分析
    孙扬
    王跃思
    刘广仁
    安俊琳
    马志强
    石立庆
    徐宏辉
    [J]. 环境科学, 2006, (03) : 3408 - 3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