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大雾天气下PM2.5二次无机粒子的数值模拟

被引:20
作者
费建芳
王锐
王益柏
黄小刚
机构
[1] 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学院
关键词
大雾; 霾; PM2.5二次无机粒子; 能见度;
D O I
10.13878/j.cnki.dqkxxb.2009.03.005
中图分类号
P426.4 [雾];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多尺度空气质量模式系统(Models-3/CMAQ)对2002年12月1—3日北京及周边地区发生的一次大雾天气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大雾天气下PM2.5二次无机粒子的演变及其影响。结果表明,白天相对湿度降低,雾滴蒸发脱水后PM2.5二次无机粒子会悬浮在大气中;夜间在水汽凝结成雾滴的过程中,大量的PM2.5二次无机粒子提供了充足的凝结核,促进大雾天气的进一步发展。午后PM2.5二次无机粒子积聚及较高的相对湿度是造成北京及周边地区低能见度的重要原因,并推断该区域很可能是霾天气。
引用
收藏
页码:360 / 366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华北平原一次大雾天气过程的数值模拟 [J].
李江波 ;
沈桐立 ;
侯瑞钦 ;
孔凡超 ;
王山旗 .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7, (06) :819-827
[2]   北京及周边地区2003年夏秋季气溶胶和云滴分布特征 [J].
张佃国 ;
郭学良 ;
肖稳安 .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7, (03) :402-410
[3]   MODIS监测雾的方法及分析 [J].
陈林 ;
牛生杰 ;
仲凌志 .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6, (04) :448-454
[4]   北京及其周边地区一次大雾的数值模拟及诊断分析 [J].
董剑希 ;
雷恒池 ;
胡朝霞 ;
肖稳安 ;
张晓庆 .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6, (02) :175-184
[5]   Models-3空气质量模式对兰州市污染物输送的模拟 [J].
安兴琴 ;
左洪超 ;
吕世华 ;
朱彤 .
高原气象, 2005, (05) :748-756
[6]   长江中下游地区空气质量的数值模拟研究 [J].
卢艳 ;
费建芳 .
安全与环境学报, 2005, (04) :78-82
[7]   关于霾与雾的区别和灰霾天气预警的讨论 [J].
吴兑 .
气象, 2005, (04) :3-7
[8]   珠江三角洲地区一次辐射雾的数值模拟研究 [J].
樊琦 ;
王安宇 ;
范绍佳 ;
吴兑 ;
梁嘉静 .
气象科学, 2004, (01) :1-8
[9]   北京市大气细粒子的质量浓度特征研究 [J].
王京丽 ;
谢庄 ;
张远航 ;
邵敏 ;
曾立民 ;
程丛兰 ;
徐晓峰 ;
赵习方 ;
孟燕军 .
气象学报, 2004, (01) :104-111
[10]   北京北郊冬季低空大气气溶胶分析 [J].
杨东贞 ;
于海青 ;
丁国安 ;
王淑凤 ;
何耑士 ;
不详 .
应用气象学报 , 2002, (S1) :113-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