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地区布格重力异常与中强地震发生的构造环境分析

被引:10
作者
韩竹军
邬伦
于贵华
叶燕林
机构
[1]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2] 北京大学城市环境系
[3] 北京大学城市环境系 中国北京
[4] 中国北京
关键词
布格重力异常梯级带; 中强地震; 均衡调整;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5 [地震学];
学科分类号
070801 ;
摘要
通过对布格重力异常等值线的离散化、梯度计算和粗化处理 ,生成江淮地区布格重力异常梯度分级图。布格重力异常高梯度区与中强地震的空间分布有很好的一致性 ,与低梯度分布区的弱地震活动性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 ,布格重力异常高梯度区的分布具有线性展布特点 ,可以划分出两组布格重力异常梯级带 ,一组走向北东 ,另一组走向北西西。同方向的条带具有相互平行、间距近似相等的特点 ,不同方向的构造带相互交切 ,形成一幅网络状图象。沿着这些梯级带存在断裂构造 ,它们在晚第三纪至第四纪早期有过构造运动 ,但晚更新世以来活动不明显。在江淮地区 ,布格重力异常梯级带、晚第三纪至早第四纪活动断裂和中强地震在空间有比较明显的对应关系。因此 ,在现今构造活动不太强烈的地区 ,布格重力异常梯级带可以认为是划分中强地震潜在震源区的一个重要标志。
引用
收藏
页码:10 / 18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华北东南部介休-新乡-溧阳北西向新生地震构造带 [J].
徐杰 ;
王若柏 ;
王春华 ;
宋长青 .
地震地质, 1997, (02) :30+32-39
[2]   我国东北和华北地区中强地震潜在震源区的划分原则和方法 [J].
鄢家全 ;
贾素娟 .
中国地震, 1996, (02) :69-90
[3]   青藏—蒙古高原东缘构造过渡带的布格重力场特征及地壳上地幔结构 [J].
殷秀华 ;
刘占坡 ;
武冀新 ;
王春华 ;
刘铁胜 .
地震地质, 1988, (04) :143-150
[4]   中国东部重力梯级带的地震地质分析 [J].
李安然 ;
成福元 ;
古成志 ;
徐永键 .
地震地质, 1984, (02) :53-62
[5]   在重力作用下的我国西南地区地壳物质流 [J].
周玖 ;
黄修武 .
地震地质, 1980, (04) :1-10
[6]   根据重力资料分析华北地区地壳结构的基本形态及其与地震的关系 [J].
魏梦华 ;
史志宏 ;
殷秀华 ;
刘占坡 .
地震地质, 1980, (02) :55-60
[7]   我国地震活动与地壳现代破裂网络 [J].
丁国瑜 ;
李永善 .
地质学报, 1979, (01) :22-34
[8]  
Gravity anomaly and density structure of the San Andreas fault zone[J] . Chi-Yuen Wang,Feng Rui,Yao Zhengsheng,Shi Xingjue.Pure and Applied Geophysics PAGEOPH . 198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