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尔尼诺事件和拉尼娜事件的成因与预测附视频

被引:18
作者
杨冬红 [1 ]
杨学祥 [1 ,2 ]
机构
[1]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
[2]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关键词
日食—厄尔尼诺系数; 拉尼娜; 海冰; 地震; 地球自转; 两年振荡; 潮汐;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732 [海洋气象学];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通过对南极气温资料、环南极海冰资料、臭氧变化资料、太平洋海温资料、地球自转速度变化资料、厄尔尼诺和拉尼娜资料的综合验证,发现了构造运动与厄尔尼诺因果关系。大气、海洋与岩石圈的角动量交换在南半球和北半球有不同的形式,这是由陆海分布的差异决定的。南极上空臭氧变化和环南极海冰变化是赤道海温和全球气候准两年振荡的原因。其中,德雷克海峡的海冰变化起主要作用。这个结论给出了作者提出的"海洋锅炉效应"、"臭氧洞漏能效应"、"德雷克海冰气候开关效应"和"大洋地壳跷跷板运动"的相互关系,证明构造运动对厄尔尼诺的重要影响。强潮汐准4a周期的发现,表明南极海冰变化、东太平洋海温变化、地球自转变化和厄尔尼诺都具有4a准周期变化的原因。海温和海冰开关的准2a周期和日食—厄尔尼诺系数理论有较好的预测效果。
引用
收藏
页码:1 / 10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31 条
[1]   澳大利亚夏季大雪与南极海冰三个气候开关 [J].
杨冬红 ;
杨学祥 .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7, (05) :1680-1685
[2]   潮汐和地震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附视频 [J].
杨冬红 ;
杨学祥 .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07, (04) :5-12
[3]   地磁场长期变化速率的30年周期 [J].
徐文耀 ;
HenriClaud Nataf ;
魏自刚 ;
杜爱民 .
地球物理学报, 2006, (05) :1329-1338
[4]   “太平洋十年涛动”冷位相时期的全球飓风等灾害 [J].
杨学祥 ;
杨冬红 .
海洋预报, 2006, (03) :30-35
[5]   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啸与全球低温 [J].
杨冬红 ;
杨学祥 ;
刘财 .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6, (03) :1023-1027
[6]   2004年厄尔尼诺事件的理论预测和实践检验 [J].
林玎 ;
杨学祥 ;
杨冬红 .
海洋预报, 2005, (03) :5-10
[7]   南半球对流层气候年代际变化及其与太阳活动的联系 [J].
曲维政 ;
陈璐 ;
黄菲 ;
张微 ;
朱小洁 ;
邓声贵 ;
杜凌 .
地球科学进展, 2005, (07) :794-803
[8]   海平面震荡与地震的关系研究 [J].
杨冬红 ;
杨学祥 ;
刘财 .
世界地质, 2004, (04) :407-410
[9]   厄尔尼诺事件产生的原因与验证 [J].
杨学祥 .
自然杂志, 2004, (03) :151-155
[10]   深海温度变化对太阳活动的响应 [J].
曲维政 ;
邓声贵 ;
黄菲 ;
张鑫 ;
张微 .
第四纪研究, 2004, (03) :285-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