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霞组沉积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26
作者
施春华
胡瑞忠
颜佳新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矿床地球化学开放实验室
[2]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贵阳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3] 贵阳
[4] 武汉
关键词
栖霞组; 缺氧沉积; 地球化学; DOP值;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88.2 [沉积岩];
学科分类号
070901 ;
摘要
沉积环境的古氧相特征是沉积环境和古海洋特征恢复的重要内容。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是判断其形成环境氧化还原条件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以来宾地区铁桥剖面为重点,通过对栖霞组灰岩的地球化学分析,结合沉积学、古生态学特征,认为栖霞组沉积于贫氧的沉积背景,是在海水深度和海域的局限程度等沉积条件发生周期性变化的情况下形成的。古氧相地球化学指标V/(V+Ni)、Ce/La、U/Th值都适用于该组以钙质沉积为主的沉积物。黄铁矿矿化程度(DOP值)变化较大,反映该区多变的古氧相特征。
引用
收藏
页码:144 / 148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湖北省巴东栖霞组沉积成岩作用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J].
颜佳新 ;
伍明 ;
李方林 ;
方念乔 .
沉积学报, 1998, (04) :78-83
[2]   古氧相——一个新的沉积学研究领域 [J].
颜佳新 ;
张海清 .
地质科技情报, 1996, (03) :8-14
[3]   冰川发育对赤道地区碳酸盐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的影响 [J].
颜佳新,杜远生 .
地质科技情报, 1994, (03) :48-56
[4]   中下扬子地区二叠纪缺氧环境研究 [J].
吴胜和,冯增昭,何幼斌 .
沉积学报, 1994, (02) :29-36
[5]   铈异常——一个寻迹古海洋氧化还原条件变化的化学示踪剂 [J].
吴明清 ;
欧阳自远 ;
不详 .
科学通报 , 1992, (03) :242-244
[6]   下扬子地区早二叠世海进和上升流形成的缺氧环境的沉积 [J].
吕炳全 ;
瞿建忠 ;
不详 .
科学通报 , 1989, (22) :1721-1724
[7]  
黔桂地区二叠系统综合研究[M]. 科学出版社 , 沙庆安等主编, 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