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郁证候宏观辨证标准的文献计量学研究

被引:41
作者
陈家旭
陈青红
徐洪雁
赵歆
胡立胜
万霞
支楠
机构
[1]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中医科北京,北京,北京,北京,北京,北京,北京
关键词
肝郁证; 辨证标准; 文献计量学研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5 [];
学科分类号
10 ;
摘要
目的 初步建立异病同证中肝郁证候的宏观辨证标准。方法 采用文献研究与临床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文献研究筛选出频次高的症状体征作为参考诊断标准及症状观察量表 ,通过两个专家同时诊断作为肝郁证诊断的“金标准”与参考标准对 77例患者进行诊断 ,比较计算符合率、Kappa值及R值。结果 通过文献研究得出肝郁证参考诊断标准 :①胸胁作胀或痛 ;②精神抑郁 ;③烦躁易怒 ;④口苦 ;⑤胸闷 ;⑥善太息 ;⑦脉弦。以上 7条同时具备 4条或 4条以上即可诊断。该标准与临床专家诊断结果比较 ,Kappa值为 0 71,符合性较好。结论 经肝郁证和非肝郁证临床对照研究 ,得出以下症状、体征在肝郁证与非肝郁证比较具有显著差异 :胸胁作胀或痛、精神抑郁、烦躁易怒、口苦、胸闷、善太息、嗳气、脘腹胀痛、少腹胀闷、腹胀、症状因精神紧张而诱发、咽部异物感、舌红。结合中医理论 ,舌苔薄白、脉弦可作为进一步研究的肝郁证症状条目。
引用
收藏
页码:1 / 4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中医肝脏证候构成的临床研究 [J].
赵玉秋 ;
陈国林 ;
陈泽奇 ;
罗团连 ;
张海南 ;
李广成 ;
李晓春 ;
李玉玲 ;
李一翔 ;
蒋荣鑫 .
湖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0, (03) :53-55
[2]   论肝为气血调节之枢 [J].
陈家旭 .
中医杂志, 1998, (01) :9-12
[3]   肝郁气滞证及其相关证候的诊断标准 [J].
范隆昌 ;
黄柄山 ;
李爱中 .
黑龙江中医药, 1989, (05) :25-25
[4]   试探肝郁证的临床规律——附146例资料分析 [J].
郑吉民 ;
罗仁 ;
陈健 ;
陈宝田 ;
吴平 .
中医杂志, 1989, (10) :39-40
[5]  
中医肝脏象现代研究与临床.[M].金益强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6]  
中医证候规范.[M].邓铁涛主编;李惠德编写;.广东科技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