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坳陷中段下三叠统碳酸盐岩储层成岩作用与机理

被引:8
作者
李宏涛 [1 ]
龙胜祥 [1 ]
吴世祥 [1 ]
柳智利 [2 ]
张军涛 [1 ]
王春连 [3 ]
机构
[1]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2] 西南石油大学研究生部
[3] 成都理工大学
关键词
储层特征; 成岩作用; 飞仙关组; 嘉陵江组; 川西坳陷;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通过川西坳陷中段野外露头资料、岩心样品微观资料,结合部分样品的物性、微量元素、碳氧同位素分析测试结果,对川西坳陷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嘉陵江组碳酸盐岩储层特征、成岩作用及形成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川西坳陷中段的下三叠统中,局部层段发育颗粒滩型储层,但总体以中、低孔—低渗储层为主,鲕粒白云岩、鲕粒灰岩及残余鲕粒砂屑结构的粉细晶白云岩为主要的储集岩。自东北向西南,飞仙关组颗粒碳酸盐岩成岩作用差异明显,由海底成岩环境胶结作用向埋藏成岩环境的溶蚀、胶结作用变化;嘉陵江组成岩作用以埋藏成岩环境为主。综合研究认为,溶蚀作用和白云岩化作用是控制颗粒滩相储层发育的关键因素。岩石学特征以及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川西坳陷中段飞仙关组、嘉陵江组部分鲕粒、砂屑白云岩化特征,主要与埋藏白云岩化有关;埋藏溶蚀应为盆地卤水的混合、冷却作用的结果。
引用
收藏
页码:551 / 559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鄂尔多斯地区奥陶系马家沟群中部块状白云岩的深埋藏白云石化机制 [J].
张永生 .
沉积学报, 2000, (03) :424-430
[2]   鄂尔多斯地区奥陶系马家沟群中部块状白云岩的深埋藏白云石化机制 [J].
张永生 .
沉积学报, 2000, (03) :424-430
[3]   从全球海相古生界油气田地质共性看四川盆地海相地层天然气勘探方向 [J].
钱凯 ;
李本亮 ;
许惠中 .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3, (03) :167-171
[4]   从全球海相古生界油气田地质共性看四川盆地海相地层天然气勘探方向 [J].
钱凯 ;
李本亮 ;
许惠中 .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3, (03) :167-171
[5]   川西断裂分布特征与油气的关系 [J].
罗啸泉 ;
郭东晓 .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2004, (06) :17-20+98
[6]   川西坳陷中段海相层系油气勘探潜力分析 [J].
张永刚 ;
马宗晋 ;
杨克明 ;
王国力 ;
吴世祥 ;
汤良杰 ;
龙胜祥 ;
张克银 .
地质学报, 2007, (08) :1041-1047
[7]   川西龙门山推覆构造特征及有利油气勘探区块预测 [J].
何鲤 ;
刘莉萍 ;
罗潇 ;
吕志洲 ;
王应容 .
石油实验地质, 2007, (03) :247-252
[8]   从四川盆地解读中国南方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 [J].
冉隆辉 ;
谢姚祥 ;
王兰生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6, (03) :289-294
[9]   四川盆地川东北区二叠系—三叠系天然气勘探成果与前景展望 [J].
马永生 ;
蔡勋育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6, (06) :741-750
[10]   通江—南江—巴中构造河坝飞仙关组三段、嘉陵江组二段气藏形成特征研究 [J].
龙胜祥 ;
郭彤楼 ;
刘彬 ;
高波 ;
汪新伟 .
地质学报, 2008, (03) :338-345+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