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东南缘大气近地层湍能特征与边界层动力、热力结构相关特征

被引:22
作者
徐祥德 [1 ]
王寅钧 [1 ,2 ]
赵天良 [2 ]
姚文清 [1 ]
机构
[1]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
[2]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物理学院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湍流通量; 湍能分量; 大气动力; 热力结构; 边界层高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34 [大气环流]; P425.2 [湍流、阵风性和大气中的湍流扩散];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基于云南省大理2008年3、5、7月GPS加密探空试验时段(14和02时)资料,结合边界层铁塔综合观测资料,采用温度梯度法、逆温强度法和涡动相关法分别计算高原东南缘对流边界层(convective boundary layer,CBL)及稳定边界层(stable boundary layer,SBL)顶高度,通过计算获取感热通量、潜热通量、湍流动能、切变项以及浮力项与大气动力、热力过程垂直相关特征综合分析,可发现湍能方程中浮力项、感热、潜热通量与NCEP再分析资料计算获取的大气视热源相关特征显著,这某种程度反映了高原东南缘近地层大气湍流动量、热量输送对低层大气视热源Q1的重要贡献。低层视热源Q1亦表现出与湍能方程分量类似的日变化周期,此特征反映了高原东南缘大气热源变化与下垫面水热过程及其湍流输送日变化密切相关;浮力项与湍能等项对大气低层热源与涡动特征、热力混合结构的形成有重要作用;低层大气视热源、水汽汇均与边界层高度有显著相关,综合分析结果某种程度描述了青藏高原东南缘近地层湍流动量、热量输送状况与低层大气热源,热力混合边界层结构的综合相关物理图像,初步探索了高原东南缘对流活跃区大气湍流运动与大气动力、热力过程相互作用特征。研究表明近地层湍流通量变化某种程度可反映未来局地大气视热源垂直结构变化的"强信号"特征。本文上述研究结论也可启发我们进一步关注近地层湍流通量异常变化特征及其对局地降水过程大气热源结构演变的影响问题。
引用
收藏
页码:1165 / 1173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一次持续性大雾边界层结构特征及诊断分析 [J].
马翠平 ;
吴彬贵 ;
李江波 ;
于雷 ;
赵娜 ;
蔡子颖 ;
曲晓黎 .
气象, 2014, 40 (06) :715-722
[2]   金沙江下游局地大气边界层风场变化特征 [J].
秦剑 ;
赵刚 ;
陈艳 ;
綦正信 ;
朱保林 ;
刘瑜 .
气象, 2013, 39 (06) :749-758
[3]   风廓线雷达对塔克拉玛干沙漠晴天边界层的探测分析 [J].
王敏仲 ;
魏文寿 ;
何清 ;
郑伟 ;
胡文峰 .
气象, 2012, 38 (05) :577-584
[4]  
Analysis of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Height Characteristics over the Arctic Ocean Using the Aircraft and GPS Soundings.[J]..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2011, 02
[5]   洱海湖滨大气边界层结构及特征分析 [J].
徐安伦 ;
董保举 ;
刘劲松 ;
孙绩华 ;
朱以维 .
高原气象, 2010, 29 (03) :637-644
[6]   北京北郊冬季大风过程湍流通量演变特征的分析研究 [J].
张宏升 ;
刘新建 ;
朱好 ;
刘辉志 ;
胡非 .
大气科学 , 2010, (03) :661-668
[7]  
A comprehensive physical pattern of land-air dynamic and thermal structure on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J].徐祥德 ;卞林根 ;李诗明 ;索朗多吉 ;周明煜 ;张光智 ;张宏升 ;王继志 ;陈家宜 ;刘辉志 ;赵翼俊.Science in China(Series D:Earth Sciences).2002, 07
[8]   青藏高原边界层高度特征对大气环流动力学效应的数值试验 [J].
卓嘎 ;
徐祥德 ;
陈联寿 .
应用气象学报, 2002, (02) :163-169
[9]   青藏高原改则地区近地层湍流特征 [J].
刘辉志 ;
洪钟祥 .
大气科学, 2000, (03) :289-300
[10]   An important mechanism sustaining the atmospheric "water tower"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J].
Xu, X. ;
Zhao, T. ;
Lu, C. ;
Guo, Y. ;
Chen, B. ;
Liu, R. ;
Li, Y. ;
Shi, X. .
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 2014, 14 (20) :11287-11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