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院校教育类课程“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被引:18
作者
厉有国
机构
[1] 信阳师范学院政法学院
关键词
双导师制; 高师院校; 中小学校;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652.0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高师院校教育类课程"双导师制"开辟了人才培养的新途径,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但在实践中"双导师制"却存在着培养理念由"知识本位"偏向"就业本位"的错误;个性化、生活化的"双导师制"与传统的高校管理体制不协调;导师力量薄弱,受益学生少,制度红利不突出;导师动力不强,师生之间及导师之间交流不够;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实现教学理念由"知识本位"和"职业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建立健全"双导师制"管理制度;加强"双导师制"导师队伍建设;建构导师小组,加强相互联系形成指导合力;增强学生的师范"专业情意",提高其参与意识。
引用
收藏
页码:65 / 68+79 +79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5 条
  • [1] 素质教育与大学教育改革
    庞海芍
    郇秀红
    [J]. 中国高教研究, 2015, (09) : 73 - 78
  • [2] 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研究——基于全国N所高校的调研[J]. 罗佳.中国高等教育评估. 2014 (03)
  • [3] 创新教学模式 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范丹红
    严文清
    [J]. 中国高等教育, 2013, (12) : 42 - 44
  • [4] 教师的专业情意
    陶西平
    [J]. 中小学管理, 2007, (07) : 54 - 54
  • [5] 教育概论[M]. 人民教育出版社 , 叶澜著, 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