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秸秆还田方式对轮作玉米干物质累积分配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67
作者
殷文
冯福学
赵财
于爱忠
柴强
胡发龙
郭瑶
机构
[1] 甘肃省干旱生境作物学重点实验室/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
关键词
秸秆还田; 轮作; 干物质分配; 产量; 收获指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41.4 [堆肥、沤肥]; S513 [玉米(玉蜀黍)];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研究茬口对轮作作物的产量贡献及干物质积累与分配规律的影响,对于优化作物高产高效栽培理论和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甘肃河西绿洲灌区,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前茬小麦不同秸秆还田方式(25 cm高茬收割免耕,NTSS;25 cm高茬等量秸秆覆盖免耕,NTS;25 cm高茬等量秸秆翻压,TIS;低茬收割翻耕,CT)对轮作玉米干物质积累和分配及产量的影响,以期为该区前茬小麦轮作玉米生产模式提供优化依据。结果表明,与CT相比,NTSS、NTS、TIS提高了玉米抽穗后干物质的积累量,两年平均高4.8%12.7%,NTS较NTSS、TIS具有更高的干物质累积作用;NTSS、NTS、TIS可提高玉米叶、茎、鞘对籽粒的贡献率,提高幅度平均为12.8%25.0%、6.3%11.3%、18.3%78.4%,其中NTS较NTSS、TIS提高作用更突出。NTSS、NTS、TIS提高了玉米的籽粒产量,增幅为11.3%17.5%,其中NTS两年籽粒产量最高,分别达到13 470 kg hm–2和13 274 kg hm–2,较TIS高5.6%9.0%;穗粒数增加是小麦秸秆还田提高轮作玉米产量的主要原因。同时NTS获得较高的收获指数,提高比例为6.4%8.4%,说明NTS较其他处理增产的另一原因是提高了收获指数。本研究表明,其前茬小麦秸秆覆盖结合免耕(NTS)可作为绿洲灌区优化后茬玉米干物质累积规律及获得高产的理想耕作措施。
引用
收藏
页码:751 / 757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苗带深松条件下秸秆覆盖对春玉米土壤水温及产量的影响 [J].
李静静 ;
李从锋 ;
李连禄 ;
丁在松 ;
赵明 .
作物学报, 2014, 40 (10) :1787-1796
[2]   河西绿洲灌区玉米与绿肥间作模式对作物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J].
卢秉林 ;
包兴国 ;
张久东 ;
胡志桥 ;
杨新强 ;
曹卫东 ;
杨文玉 ;
李全福 .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4, (02) :67-71
[3]   不同时期根区局部灌溉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和水氮利用的影响 [J].
农梦玲 ;
魏贵玉 ;
李伏生 .
玉米科学, 2012, 20 (05) :115-120
[4]   不同株高夏玉米品种同化物积累转运与分配特性 [J].
李利利 ;
张吉旺 ;
董树亭 ;
刘鹏 ;
赵斌 ;
杨今胜 .
作物学报, 2012, 38 (06) :1080-1087
[5]   氮素运筹对玉米干物质积累、氮素吸收分配及产量的影响 [J].
李青军 ;
张炎 ;
胡伟 ;
孟凤轩 ;
冯广平 ;
胡国智 ;
刘新兰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1, 17 (03) :755-760
[6]   土壤水分和种植密度对小麦旗叶光合性能和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J].
骆兰平 ;
于振文 ;
王东 ;
张永丽 ;
石玉 .
作物学报, 2011, 37 (06) :1049-1059
[7]   我国玉米育种科技创新问题的几点思考 [J].
戴景瑞 ;
鄂立柱 .
玉米科学, 2010, 18 (01) :1-5
[8]   玉米产量形成与源库关系 [J].
李明 ;
李文雄 .
玉米科学 , 2006, (02) :67-70
[9]   干旱条件下玉米叶面积变化及地上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研究 [J].
杨国虎 ;
李建生 ;
罗湘宁 ;
王承莲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05) :27-32
[10]   麦秸和残茬覆盖对夏玉米农田小气候的影响 [J].
朱自玺 ;
方文松 ;
赵国强 ;
邓天宏 ;
付祥军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0, (02) :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