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4 条
不同状态样品培养下太湖地区黄泥土好气呼吸与CO2产生潜力
被引:9
作者:
陆志敏
潘根兴
郑聚锋
张旭辉
机构:
[1] 南京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研究所
来源: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水稻土;
原状土;
磨碎土;
土壤呼吸;
CO2释放;
保护性碳;
施肥;
D O I:
10.16258/j.cnki.1674-5906.2007.03.056
中图分类号:
S154 [土壤生物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土壤呼吸的CO2释放是陆地生态系统快速而活跃的土气交换途径,培养试验常用来讨论土壤的有机碳矿化及其温室气体产生潜力。对太湖地区一个代表性水稻土在水稻收割后采集土壤,分别进行常规(磨碎土的培养瓶法)和原状土恒温好气培养,测定分析土壤呼吸的CO2释放量,讨论其有机碳矿化与CO2释放潜力。结果表明,该水稻土常规培养CO2呼吸释放速率在CO2-C12.85~15.17mg?kg-1?d-1范围,而原状土培养CO2呼吸释放速率在CO2-C2.15~4.47mg?kg-1?d-1范围,虽然两者均显著低于文献报道的培养研究结果,但原状土培养下土壤呼吸及CO2产生潜力看起来较大幅度地低于磨碎土常规培养结果,前者与同地区田间监测结果计算的值相当。不但如此,培养中土壤呼吸作用与CO2释放动态格式也发生变化,原状土条件下存在一个较为稳定的低呼吸速率阶段,不同施肥处理下这一阶段的差异十分明显。计算表明,原状土培养下存在微生物潜在可矿化碳的土壤保护作用,这种保护性碳约占土壤有机碳总量的2%左右,较大于Pulleman&Marinissen(2004)对于草地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矿化的研究结果。采用磨碎样品的常规培养实验可能会高估水稻土有机碳矿化与CO2释放潜力。
引用
收藏
页码:987 / 993
页数:7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