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栽培模式早稻-再生稻的能量积累与热值分析

被引:5
作者
林瑞余 [1 ]
陈鸿飞 [2 ]
邓家耀 [2 ]
梁义元 [2 ]
梁康迳 [2 ]
林文雄 [1 ]
机构
[1] 福建农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2] 福建农林大学农业生态研究所
关键词
水稻; 再生稻; 栽培模式; 热值; 能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1.31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以杂交水稻新组合Ⅱ优航1号为材料探讨了超高产栽培和常规栽培模式下早稻-再生稻的干物质积累以及热值和能量固定特征。结果表明,超高产模式头季稻完熟期干物质积累量为2 220.04 g m-2,是常规模式的1.26倍,再生稻为1 697.62 g m-2,是常规模式的1.29倍。超高产模式下的热值,叶为14 848.7~18 494.9 J g-1,籽粒为15 810.3~17 438.0 Jg-1,鞘为14 029.1~17 039.6 J g-1,茎为14 405.4~17 576.5 J g-1,叶和籽粒的热值显著高于茎、鞘,各器官及稻株的热值在不同栽培模式间无显著差异。在完熟期,超高产模式头季稻、再生稻的能量积累量分别为35.71 MJ m-2和26.24 MJm-2,依次比常规模式高出27.4%和29.6%;籽粒能量分配比例头季稻为52.7%,比常规模式高1.2%,再生稻均为51.5%,不同栽培模式间无显著差异。灌浆过程中,超高产模式头季稻叶、茎、鞘的总能量表观转化率为39.7%,显著高于常规模式(23.1%),再生稻的叶、茎、鞘的总能量表观转化率为16.9%,也高于常规模式(14.7%),超高产模式下水稻群体能流更顺畅。同时,超高产模式头季稻黄熟过程根系的能量输出为7.9%,远低于常规模式(78.2%),保证头季稻灌浆和再生稻萌发的顺利进行;超高产模式再生稻籽粒贮能表观上25.9%来自稻桩的再转运,对后期光合的依赖比较小,保证了再生稻的稳产和高产。
引用
收藏
页码:1794 / 1801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8 条
  • [1] 早稻-再生稻头季稻不同育秧方式秧苗素质及生理生化特性(Ⅰ)——杂交水稻高产突破的生理生态与调控技术研究
    陈鸿飞
    梁义元
    林文雄
    郑履端
    梁康迳
    [J]. 中国农学通报 , 2007, (02) : 247 - 250
  • [2] 水稻超高产经营模式下土壤微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黄碧芳
    陈鸿飞
    林文雄
    [J]. 中国农学通报, 2006, (11) : 207 - 210
  • [3] 不同水稻品种产量形成过程的能量积累与热值特征
    林瑞余
    梁义元
    蔡碧琼
    陈伟宁
    何海斌
    林文雄
    [J]. 应用生态学报, 2006, (10) : 1899 - 1904
  • [4] Ⅱ优航1号作再生稻栽培的超高产特性及调控技术
    卓传营
    [J]. 福建农业学报, 2006, (02) : 89 - 94
  • [5] Ⅱ优航1号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与效益分析
    蔡行明
    颜曰红
    朱德峰
    张玉屏
    [J]. 中国农学通报, 2005, (09) : 161 - 162+177
  • [6] 再生稻超高产库的结构特征
    杨惠杰
    郑景生
    姜照伟
    李义珍
    卓传营
    张上守
    [J]. 福建农业学报, 2005, (02) : 65 - 68
  • [7] 我国植物热值研究综述
    官丽莉
    周小勇
    罗艳
    [J]. 生态学杂志, 2005, (04) : 452 - 457
  • [8] 再生稻根干物质量及根系活力与产量的相关性研究
    郑景生
    林文
    卓传营
    方宣钧
    林文雄
    [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4, (04) : 112 - 115
  • [9] 五种丛生状棕榈植物叶热值的月变化研究
    谭忠奇
    林益明
    丁印龙
    廖启炓
    林鹏
    [J]. 应用生态学报, 2004, (07) : 1135 - 1138
  • [10] 再生稻头季不同施氮水平的双季氮素吸收及产量效应研究
    郑景生
    林文雄
    李义珍
    姜照伟
    卓传营
    不详
    [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04, (03) : 83 - 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