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丘陵区植被类型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的影响

被引:100
作者
赵彤 [1 ]
闫浩 [1 ]
蒋跃利 [1 ]
黄懿梅 [1 ]
安韶山 [1 ,2 ]
机构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农业部西北植物营养与农业环境重点实验室
[2]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微生物量碳、氮、磷; 不同植被类型; 黄土丘陵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4.3 [土壤微生物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选择黄土丘陵区延河流域4种典型植被类型下的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和相关基本理化性质。结果表明,在此流域的典型天然草地、人工灌木林、人工乔木林和农地中土壤微生物量碳(MBC)的含量范围分别为315.15—400.89、246.56—321.25、267.76—347.05和118.96—245.14 mg/kg,土壤微生物量氮(MBN)的含量范围分别为35.87—47.63、27.63—42.89、24.66—36.20和15.64—22.56 mg/kg,土壤微生物量磷(MBP)的含量范围分别为14.14—22.96、12.89—19.75、11.54—14.40和7.23—11.59 mg/kg;土壤微生物量总体呈现出天然草地最高、人工乔、灌木林次之,且均显著高于农地的趋势,表明退耕还林还草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比和碳磷比的变化范围分别为7.49—10.87和16.27—24.11,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占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百分比的范围分别为2.70%—4.85%、2.56%—4.45%、2.08%—5.34%。其中天然草地、人工灌木林和农地土壤的微生物量碳氮比、碳磷比均显著小于人工乔木林(P<0.05);MBC/SOC在不同植被类型下的差异不显著,MBN/TN和MBP/TP均呈现出天然草地>人工灌木林>人工乔木林和农地的趋势,且差异显著(P<0.05)。微生物量碳、氮、磷与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土壤含水率呈现极显著或显著相关性,与土壤pH值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负相关性,表明植被类型对这些与土壤微生物量紧密相关的理化性质也有显著影响。
引用
收藏
页码:5615 / 5622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32 条
[1]  
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恢复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的影响[J]. 胡婵娟,傅伯杰,靳甜甜,刘国华.应用生态学报. 2009(01)
[2]   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对褐土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及酶活性的影响 [J].
贾伟 ;
周怀平 ;
解文艳 ;
关春林 ;
郜春花 ;
石彦琴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8, (04) :700-705
[3]   宁夏黄土区不同植物群落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J].
安韶山 ;
黄懿梅 ;
郑粉莉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8, (02) :300-307
[4]   子午岭植被演替过程中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动态 [J].
贾国梅 ;
王刚 ;
陈芳清 .
生态环境, 2007, (05) :1466-1469
[5]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对黄土丘陵区侵蚀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 [J].
薛萐 ;
刘国彬 ;
戴全厚 ;
党小虎 ;
周萍 .
自然资源学报, 2007, (01) :20-27
[6]   米亚罗林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的影响 [J].
张于光 ;
张小全 ;
肖烨 .
应用生态学报, 2006, (11) :2029-2033
[7]   洞庭湖区不同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的影响 [J].
彭佩钦 ;
吴金水 ;
黄道友 ;
汪汉林 ;
唐国勇 ;
黄伟生 ;
朱奇宏 .
生态学报, 2006, (07) :2261-2267
[8]   侵蚀型红壤植被恢复后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演变 [J].
姜培坤 ;
周国模 .
水土保持学报, 2003, (01) :112-114+127
[9]   蒙古高原草原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特征 [J].
李香真 ;
曲秋皓 .
土壤学报, 2002, (01) :91-98
[10]   长期免耕与施用有机肥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的影响 [J].
徐阳春 ;
沈其荣 ;
冉炜 .
土壤学报, 2002, (01) :8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