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23 条
洞庭湖区不同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的影响
被引:65
作者:
彭佩钦
吴金水
黄道友
汪汉林
唐国勇
黄伟生
朱奇宏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亚热带农业生态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亚热带农业生态重点实验室 湖南长沙
[3] 湖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4] 长沙
来源:
关键词:
土壤碳、氮、磷;
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
洞庭湖区;
土地利用方式;
耕作制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4.3 [土壤微生物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以湖南省沅江市典型湖垸为代表,通过密集取样分析,研究了洞庭湖区不同利用方式条件下农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的变化及其和土壤碳、氮、磷的关系,发现水田土壤碳、氮和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明显高于旱地,水田土壤中双季稻高于一季稻;土壤磷的含量旱地稍高于水田,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水田稍高于旱地。尽管在水田土壤中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有明显的不同,但水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典型样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占有机碳的比例为0.65%7.24%,平均3.00%;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占全氮的比例为0.98%7.41%,平均3.81%;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占全磷的比例为0.16%7.54%,平均2.80%。土壤C/N为3.8717.31,平均9.15;BC/BN为4.069.29,平均7.26。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与土壤碳、氮之间存在极其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占全磷之间相关关系不显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之间的相关关系达到了极显著水平。不同的利用方式和耕作制度导致了土壤碳、氮和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差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能够很好地反映洞庭湖区农田土壤碳、氮水平。
引用
收藏
页码:2261 / 2267
页数:7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