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商民主的地方治理模式及其内生机制——基于村民自治地方经验的四种模式

被引:27
作者
黄君录
机构
[1] 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关键词
协商民主; 村民自治; 地方治理; 内生机制;
D O I
10.19714/j.cnki.1671-7465.2019.0056
中图分类号
D638 [群众自治工作];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协商民主生发的内生动力来源于村民自治制度遭遇的发展瓶颈和民意表达渠道缺失,因此,协商民主成为村民自治制度民主价值链条中的一个核心要素。各地的协商民主实践与创新是在外部制度供给和农村内部自发创造的合力推动下产生和发展的。在以浙江温岭的"民主恳谈会"、广东云浮的"自然村乡贤理事会"、湖北秭归的"村落自治"、四川成都的"村民议事会"为典型的探索模式中,协商民主良好运行的保障机制,即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保障机制,在理论上得到政界和学界的认可。当然,在乡村治理实践中,协商民主虽然在激活乡村末梢治理单元、提高村民参与治理热情,以及优化乡村治理格局等方面取得了瞩目的成效,但是从总体上看,也存在着诸如如何界定基层政府与自治主体行为边界,如何促进协商民主与票决民主有机融合,以及如何进一步提升协商民主技术操作水平等方面的问题。
引用
收藏
页码:69 / 77+158 +158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1]  
中国农村村民自治有效实现形式研究[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徐勇, 2015
[12]  
国家与社会合力互动下的乡村协商民主实践[M]. 上海人民出版社 , 陈朋, 2012
[13]  
在事实与规范之间[M]. 三联书店 , (德)哈贝马斯(JurgenHabermas)著, 2003
[14]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M]. 商务印书馆 , (美)约瑟夫·熊彼特(JosephAloisSchumpeter)著,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