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长7湖相泥页岩孔隙演化特征

被引:98
作者
吴松涛 [1 ,2 ,3 ]
朱如凯 [1 ,2 ,3 ]
崔京钢 [1 ,2 ,3 ]
崔景伟 [1 ,2 ,3 ]
白斌 [1 ,2 ,3 ]
张响响 [1 ,2 ,3 ]
金旭 [1 ,2 ,3 ]
朱德升 [1 ,2 ,3 ]
游建昌 [1 ,2 ,3 ]
李晓红 [1 ,2 ,3 ]
机构
[1]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2] 国家能源致密油气研发中心
[3]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油气储层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湖相泥页岩; 孔隙演化; 黏土矿物; 纳米CT; 鄂尔多斯盆地; 长7段;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以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7段低熟泥页岩为研究对象,基于温压模拟与纳米CT三维表征技术,研究泥页岩孔隙随温度变化的演化特征,并探讨其主控因素。结果表明:随成熟度增高,长7段富有机质泥页岩中纳米孔隙不断增加,基于纳米CT三维模型计算的孔隙度由0.56%增大至2.06%,增大比例超过250%;孔隙演化整体呈现3段式特征:从未熟到低成熟阶段,有机质生烃作用弱,压实作用为主,孔隙度快速降低;从低成熟到成熟再到高过成熟阶段,有机质大量裂解生烃,黏土矿物转化作用强烈,孔隙度快速增长;进入高过成熟阶段,有机质生烃能力与黏土矿物转化减弱,孔隙系统基本保持稳定。明确了不同成分对泥页岩孔隙演化贡献的差异性,有机质热演化贡献最大,黏土矿物转化贡献次之,脆性矿物转化贡献最小,三者比例大致为6∶3∶1,推测泥页岩镜质体反射率大于1.2%时有机质孔隙开始大量发育。
引用
收藏
页码:167 / 176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富有机质Woodford页岩孔隙演化的热模拟实验 [J].
胡海燕 .
石油学报, 2013, 34 (05) :820-825
[2]   页岩孔隙演化及其与残留烃量的关系:来自地质过程约束下模拟实验的证据 [J].
崔景伟 ;
朱如凯 ;
崔京钢 .
地质学报, 2013, 87 (05) :730-736
[3]   压汞法和气体吸附法研究富有机质页岩孔隙特征 [J].
田华 ;
张水昌 ;
柳少波 ;
张洪 .
石油学报, 2012, 33 (03) :419-427
[4]   常规与非常规油气聚集类型、特征、机理及展望——以中国致密油和致密气为例 [J].
邹才能 ;
朱如凯 ;
吴松涛 ;
杨智 ;
陶士振 ;
袁选俊 ;
侯连华 ;
杨华 ;
徐春春 ;
李登华 ;
白斌 ;
王岚 .
石油学报, 2012, 33 (02) :173-187
[5]   超压环境有机质热演化和生烃作用机理 [J].
郝芳 ;
邹华耀 ;
方勇 ;
胡建武 .
石油学报, 2006, (05) :9-18
[6]   板桥凹陷超压抑制作用及成烃特征 [J].
李会军 ;
吴泰然 ;
朱雷 ;
李继唐 .
天然气工业, 2004, (12) :20-23+183
[7]   超压对有机质热演化的差异抑制作用及层次 [J].
郝芳 ;
姜建群 ;
邹华耀 ;
方勇 ;
曾治平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4, (05) :443-451
[8]  
非常规油气地质[M]. 地质出版社 , 邹才能, 2011
[9]   Practical kinetic modeling of petroleum generation and expulsion [J].
Stainforth, John G. .
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 2009, 26 (04) :552-572
[10]  
Simple kinetic models of petroleum formation. Part I: oil and gas generation from kerogen[J] . Andrew S. Pepper,Peter J. Corvi.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 . 1995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