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规棉花粉和转Cry1Ac+CpTI棉花粉对拟澳洲赤眼蜂繁殖和存活的影响

被引:7
作者
耿金虎
沈佐锐
李正西
郑礼
机构
[1] 中国农业大学昆虫学系
[2]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
关键词
拟澳洲赤眼蜂; 花粉; 寿命; 生殖力; Bt棉; 非靶标昆虫;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476.3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在室内评价了常规棉花粉和转Cry1Ac+CpTI棉(Bt棉)花粉通过不同处理方式作为食物源对拟澳洲赤眼蜂Trichogrammaconfusum寿命、寄生卵数、子代羽化数和性比等繁殖和存活特征的影响。共设计7个饲喂处理,即不饲喂(UNFED)、水(W)、水+常规棉花粉(W+P)、水+Bt棉花粉(W+BtP)、10%蜂蜜水(H)、10%蜂蜜水+常规棉花粉(H+P)和10%蜂蜜水+转Bt棉花粉(H+BtP)。在提供或不提供米蛾Corcyracephalonica卵条件下,经W+P或W+BtP饲喂的雌蜂寿命与W或UNFED间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短于H和H+P或H+BtP饲喂的雌蜂,而经H+P或H+BtP饲喂的雌蜂寿命又均显著长于经H饲喂的雌蜂(p<0.05)。比较每雌寄生卵数和子代羽化数来看,各处理明显分为3类,即UNFED、W、W+P和W+BtP为最低,H为居中,H+P和H+BtP为最高。比较每雌子代性比来看,各处理也明显分为3类,即H、H+P和H+BtP为最低,W+P和W+BtP为居中,UNFED和W为最高。饲喂W+P和W+BtP的雌蜂寿命、寄生卵粒数、子代羽化数和性比分别与W+BtP和H+BtP饲喂间无显著差异(p<0.05)。因而,棉花花粉需与蜂蜜组合才能成为拟澳洲赤眼蜂实现其最大存活和繁殖力的食物;Bt棉花粉对拟澳洲赤眼蜂无影响。
引用
收藏
页码:1575 / 1582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转基因抗虫作物对非靶标昆虫的影响 [J].
李丽莉 ;
王振营 ;
何康来 ;
彭于发 ;
花蕾 .
生态学报, 2004, (08) :1797-1806
[2]   棉田棉铃虫寄生峰对常规棉及转Bt棉品种的趋性反应 [J].
余月书 ;
杨益众 ;
陆宴辉 .
应用生态学报, 2004, (05) :845-848
[3]   人工释放赤眼蜂对棉铃虫的防治作用及相关生态效应 [J].
刘万学 ;
万方浩 ;
郭建英 ;
张帆 ;
孙光芝 ;
孟昭军 .
昆虫学报, 2003, (03) :311-317
[4]   转Bt基因棉花生态风险评价的研究进展 [J].
魏伟 ;
裴克全 ;
桑卫国 ;
钱迎倩 ;
马克平 ;
不详 .
植物生态学报 , 2002, (S1) :127-132
[5]   转基因棉花对棉铃虫天敌寄生率的影响 [J].
杨益众 ;
余月书 ;
任璐 ;
邵益栋 ;
钱坤 ;
王建军 ;
戴志一 .
昆虫知识, 2001, (06) :435-437
[6]   转Bt基因棉Bt毒蛋白表达量的时空变化 [J].
陈松 ;
吴敬音 ;
周宝良 ;
黄骏麒 ;
张荣铣 .
棉花学报, 2000, (04) :189-193
[7]   暗黑赤眼蜂防治新疆棉铃虫试验初报 [J].
马德英 ;
郭惠琳 ;
刘芳政 ;
康发柱 ;
孙积贵 ;
王同仁 ;
王江平 .
中国生物防治, 2000, (03) :143-143
[8]   赤眼蜂防治棉铃虫试验初报 [J].
兰欣 ;
张帆 ;
程东新 ;
马忠强 .
新疆农业科学, 1999, (03) :9-11
[9]   利用人工卵大量繁殖赤眼蜂及其田间防虫试验概况 [J].
刘建峰 ;
刘志诚 ;
冯新霞 ;
李敦松 .
中国生物防治, 1998, (03) :44-45
[10]   用人造卵繁殖的螟黄赤眼蜂防治棉铃虫研究 [J].
冯建国 ;
陶训 ;
张安盛 ;
庄乾营 .
中国生物防治, 1997, (01) :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