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9 条
白皮小麦收获前穗发芽及品种抗性机制探讨
被引:37
作者:
蒋国梁
陈兆夏
刘世家
肖世和
机构:
[1] 南京农业大学小麦品种研究室,南京农业大学小麦品种研究室,南京农业大学小麦品种研究室,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江苏南京,江苏南京,江苏南京,北京
来源:
关键词:
小麦;
白皮种质;
收获前穗发芽;
抗性机制;
相关;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2.1 [小麦];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对48个白皮小麦种质及2个红皮小麦种质连续3年测定结果,品种间收获前穗发芽率、籽粒发芽率及收获后种子休眠特性差异显著。穗发芽敏感性因年份和种子发育时期而异,开花后35~40天较敏感,品种间差异大。休眠期长短与穗发芽率间呈极显著负相关(平均r2=0.6170)。收获后的种子α-淀粉酶活性、降落值,与穗发芽率间分别呈极显著正相关(r2=0.4609)和极显著负相关(r2=0.3014)。种子吸水率与穗发芽率间相关显著,但程度较低。颖壳浸提液对种子发芽有明显抑制作用,以浸种24小时较显著且品种间差异大。相对而言,抗穗发芽品种的抑制作用多大于敏感品种,但有的抗性品种没有明显的颖壳抑制作用。表明,白皮小麦抗穗发芽性是复杂的,休眠特性是其主要机制,α淀粉酶活性、降落值及颖壳内含物亦有一定作用,不同品种其抗性机制有所不同。
引用
收藏
页码:793 / 798
页数:6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