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言论自由的刑法边界

被引:98
作者
刘艳红
机构
[1] 东南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言论自由; 言论性犯罪; 网络犯罪; 亲告罪;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4 [刑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4 ;
摘要
如何划分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利与网络时代言论型犯罪的界限,是当下司法实务面临的重要问题。在言论型犯罪的构造中,应将客观真实和合理确信规则下的"主观真实"作为违法阻却事由;基于网络媒介的科技特点与社会属性,网络服务提供者只具备中立义务,对之不应简单地以共犯理论或不作为犯罪理论入罪。言论型犯罪的诉讼,原则上须根据实际或推定的被害人意愿来启动刑事诉讼程序,当言论行为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且被害人无法表达其是否告诉意思时,可直接适用公诉程序;"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等入罪基准须是现实物理的秩序混乱,且行为人主观上有无任何正当目的的故意。对轻微言论犯罪不应轻易适用有期徒刑的刑罚,信息网络工具具有很大的生活用途,一般不应没收。
引用
收藏
页码:134 / 152+204 +204-205
页数:21
相关论文
共 27 条
[11]  
刑法各论[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日) 山口厚, 2011
[12]  
批评官员的尺度[M]. 北京大学出版社 , (美) 刘易斯 (Lewis, 2011
[13]  
台湾刑法 .2 .
[14]  
法理学[M]. 清华大学出版社 , 高其才, 2011
[15]  
诽谤的法律规制[M]. 法律出版社 , 郑文明, 2011
[16]  
刑法学[M]. 法律出版社 , 张明楷, 2011
[17]  
法理词汇[M].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美) 索伦, 2010
[18]  
刑法讲义各论[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日) 大谷实, 2008
[19]  
韩国刑法总论[M]. 武汉大学出版社 , 金日秀, 2008
[20]  
民事诉讼法[M]. 高等教育出版社 , 江伟, 2007